“劳动开创未来,协同创造成功。”党的二十大代表、固安县第二中学教师刘立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这几年,我们这所县级中学发展很快,学科教学水平和我个人教学成长也取得了一些进步,这一切都是借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
北京名师指导投入协同实践
记者:2014年以来,三地教育协同广泛发展起来,作为一名县级中学的物理教师,是什么机缘让您投入到了这项实践和研究?
刘立华:2016年10月,作为固安县第二中学物理教师,我参加了河北省教师到北京市的跟岗培训,地点是北京市大兴七中,时间是一个月。
我的跟岗指导教师是大兴七中的孙世芳老师,孙老师是河北人,曾经在河北工作,后调入北京,因为是河北老乡,我们很快就熟络起来。
这一个月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在教材教法认识上有突破,在教学技术上也有长足进步,最重要的是通过参加大兴区教委组织的“重走长征路”综合实践活动课,使我对“五育并举,实践育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孙世芳老师的指导下,我确定了“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初中物理综合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意向。同年到天津参加培训活动,与天津东丽区民族中学韩学庆老师共商“京津冀协同”课题意向,最终三地达成课题共研,至此由北京大兴七中三位教师、河北省廊坊市刘立华名师工作室十位教师、天津东丽民族中学两位教师,课题《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初中物理综合实践研究》研究成员组队成功。
深度融入打开物理教学新天地
记者:课题确立后,您和课题组如何深度融入,做了哪些具体尝试?效果如何?
刘立华:2017年省课题申请立项成功,三地教师共同开展为期两年多的河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初中物理综合实践研究》研究。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把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和社会实践当中去的一种课程活动形式,我们推出的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课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比如,“利用脉搏和步长估测人走路的平均速度”综合实践活动课。其主要环节有三步。首先学生寻找自身人体中的“尺”,比如:人的手指甲宽、人的一拃长、人的一步长,并用这些“尺”测量长度。然后学生寻找人体中的“钟表”,比如人体的脉搏,并用脉搏作为“钟表”测量时间。在上面两项工作都完成之后,同学们四人一组,利用脉搏和步长,在学校操场估测走路的平均速度。
这节课是在校园内操场上开展的,是在学生学习了教材中长度、时间、速度的测量之后,针对机械运动进行的单元专题实践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学为所用的实践探索意识。这节课是我对于课程改革进行的一次实践尝试,学生们特别欢迎,这也是一种新的尝试。类似这样的实践案例课,我们一共做过16节。
奔走三地协同之花开枝散叶
记者:为了让课题研究落地,您做了哪些工作?应用和推广情况如何?
刘立华:2017年,廊坊市初中物理刘立华名师工作室成立,这个工作室以河北省“十三五”规划课题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初中物理综合实践研究为主要内容,囊括了京冀教师、专家35人。
2018年12月,我带领工作室到天津市东丽区民族中学开展了课题研讨活动。来自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东丽区、河北省廊坊市的课题核心成员首次进行了跨地域交流,我做的专题讲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和其他教师做的示范课,颇受欢迎,大家一致认为课题真正做到了“跨出物理,跨入生活实践”。
2019年1月,工作室迎来了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初中物理综合实践研究的结题鉴定活动。鉴定组专家一致认为,申请结题的课题研究以实践为主,对深化素质教育有较好的示范性和推广价值,同意结题。
京津冀一体化环境下初中物理综合实践研究跨京津冀三地,受益学校累计28所,受益学生达两万余人。为了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让更多的师生从中获益,课题组撰写了论文20篇,出版教学专著《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研究》全国发行,让课题研究成果继续推广下去。本报记者韩梅
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让我倍感激动和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作为固安教育人,我们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办好县域中学,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使人民的教育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向着“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目标不断前进。——刘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