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初中网 > 新郑市 > 正文

取消择校12年的孤独赢家:为何各地竟无人折腰?

2023/6/13 19:53:03 点击:

12年前,新郑的一个农民上书市长,要求打破择校风,给中招成绩不好的学生一个出路,市长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1995年,新郑以抓阄的形式开始向市内高中分配初中毕业生,由此新郑成为河南第一个彻底取消高中阶段择校的城市。

对于这种被称为“均贫富”的新郑模式,曾有反对者担心,不让高中挑选优生差生,是否会影响教学质量?是否会降低高考升学率?但12年的实践,让这种担心化为乌有。今年的高考成绩显示,新郑市进入省定录取控制分数线考生上线率继续领跑郑州各县(市),这是新郑市连续16年高考成绩保持郑州各县(市)第一。

在择校风越刮越烈的大背景下,新郑“均贫富”的教育模式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这模式又为何难以推广开来?记者进行了调查。

考生“抓阄”入学新郑12年探索结硕果

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新郑市四大班子领导特意请教体局及三所高中的校长、教师们吃饭,这让赴宴的教体局副局长赵二建很兴奋。作为教育界的资深人士,他知道,在河南乃至全国,很少有四大班子领导集体请教育部门员工吃饭的。宴席上,新郑市主要领导说,教育现在成了新郑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教育搞好了,领导的脸上也有光呀!

今年的高考成绩的确给领导们争了光,公开资料显示,新郑市进入省定录取控制分数线考生上线率继续领跑郑州各县(市),这是新郑市连续16年高考成绩保持全市第一。

“当上第一,不是领导请吃饭的理由。”赵二建说。他透露,今年3月,教育部部长周济视察河南时发表讲话,称新郑的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号召其他地区的教育系统向新郑学习。更早一些的是,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相关媒体对新郑的教育模式给予了积极评价。

新郑的经验是什么?竟能得到教育部部长的肯定。在新郑市教育界工作了17年的赵二建说:“我们的经验被媒体称为教育‘均贫富’的新郑模式。就是教育均衡发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让更多学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均分生源’。做法是由教体局按照考生中招成绩、男女生比例等因素把考生分成若干份,三所高中的负责人按所需人数随机抓阄抽取,抽到谁算谁。”

赵二建认为,新郑市抓阄保证教育公平的做法,虽然土一点,但很有效。7月9日,坐在自己的办公室,赵二建轻点鼠标,让记者看一条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

这条消息是新华社今年2月底发布的,英国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原则,由于不少学生家长想让孩子进入好学校学习,一些条件稍好的家庭甚至花钱在好学校附近购置房产,以便让子女就近入学,这导致“择校风”愈演愈烈,热门学校学生人数连年超额。

为解决这一问题,英国教育部对入学标准实行改革,在就近入学原则基础上,鼓励各地教育机构灵活采用抓阄的方式为学生安排学校,保证不同家庭条件的孩子都有机会进入好学校学习。

赵二建笑言,新郑1995年就开始以“抓阄”的方式为学生安排学校,想不到12年后,英国人竟然也采用了这一“土方”。

农民上书市长新郑中招开始“均贫富”

新郑以抓阄“均贫富”的模式从何而来?赵二建说,这事说来话长。

1995年前,新郑市只有一中和二中两所普通高中,它们的师资水平大体相当,硬件相差不大。但由于新郑一中是老牌名校,也是重点扶持对象,每年享有提前录取优秀新生的特权。

而新郑二中是在一中挑完尖子生后才招生,两校生源相差悬殊,高考成绩相距更大。很多学生家长不惜花钱送礼托关系,也要把孩子“弄”进一中。同时,很多乡镇初中存在区位、师资等条件差异,有的学校教学质量不高,连续几年没有一个学生考上高中。在这种压力下,高中的择校风无形中也把各初中卷了进来。

二中校长陈明说,以前,曾经有二中的校长因为招生政策不平等声称“要跳楼”,“要跳楼”当然是戏言,但确实反映了对招生方式不公平的反感情绪。

1995年中招前夕,新郑市八千乡农民赵得才的孩子因为中招成绩不理想,只能到二中上学。赵得才知道,二中每年最多有两个孩子能上个“三本”,孩子到二中上学,前途堪忧。怀着复杂的心情,赵得才就“择校风”问题上书当时的新郑市市长。

农民赵得才的上书,加上二中校长的抱怨,让当时的新郑市市长作出一个改变新郑教育方向的批示: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随后一个由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组成的教育问题调研小组进驻新郑市教体局。

调研小组经过调研,与教体局共同起草了一个方案,这就是后来的“新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模式”。当年的中招招生即采用了新办法。新郑二中副校长刘彦军回忆说:“那天,一中首先挑选了250名高分的考生,教体局将剩下的考生以高分、中等、差平均分成两组,我与一中的王校长进行了抓阄。”

他说:“二中的老师在分得部分优质生源后,都群情振奋,发誓要把学生带进大学。”既然是均衡学生资源,为何当时还要让一中先挑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赵二建说,当时部分高分学生家长对新政策还是很抵触的,因为担心二中不能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大学。

生源的变化让二中不再“尴尬”。在1998年的高考中,二中考上“一本”的学生达到了84人,虽然和一中的223人相比还有差距。但这无疑证明了新郑市“均贫富”的效果。为此,在市领导的支持下,市教体局决定把“均贫富”引向深入。

教育“均贫富”让更多学生有更多机会

赵二建介绍,新郑市的中招改革采取了渐进的过程,做法是逐步减少一中的提前录取人数,直到2003年全面取消提前录取制度。

为深化中招改革,从1997年起,新郑市又确定了“为初中分名额”的思路:改变过去全市统一划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招生办法,依据各初中的毕业生人数等因素,把普高统招生的名额分配到各乡镇初中,不再将中招成绩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在中招考试结束后,依据分配的指标,一个乡镇一所学校一个分数线,分别择优录取。改革后,一些农村弱校升入高中的人数增加。

由于新郑市初中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1998年,新郑市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建了三中。

为了让三中在最短的时间内缩短与一中、二中的差距,新郑市教体局决定对三所高中的教师资源进行重新分配。

二中的党支部书记张治江说:“这个政策非常好,原来一中云集了不少好教师,现在进行重新分配,让优秀的领导、教师去带动弱校的发展,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二中现在的书记、校长、教导主任都是一中过来的。而三中的领导也有从一中、二中调配过去的。”

中招政策的改革,最突出的效果是加剧了三所学校的竞争。而这种竞争让学生受益了。

2006年6月,河南省高考成绩公布后,新郑二中考生张超杰以692分的总成绩一举摘取了河南理科高考状元桂冠。

新郑二中校长陈明透露,张超杰当年中招的成绩只能算个中等。如果按照1995年以前的老办法,或许连一中也进不了。一名牛姓出租车司机说,二中的张超杰考上清华,这事要放在六七年前,肯定觉得稀罕。现在,市内三所高中的教学质量都差不多。中招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孩子,也有希望在高中阶段圆自己的名牌大学梦。

陈明说,一些很聪明的男孩子,可能由于贪玩,中招成绩不理想,如果放在1995年前,那他的前途就难说了。

新郑模式“如此多娇”,为何各地竟无人折腰?

2006年4月,郑州市政府在新郑市召开了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重点推介新郑“均贫富”经验。但是,郑州市区内并没有推行新郑模式。对此,郑州市教育局宣传外事处处长崔林斌表示,郑州市高中学校数量太多,管理归属也很复杂,把新郑市的“均贫富”模式拿到郑州市不现实。

记者还从河南省教育厅了解到,尽管新郑市的“均贫富”大名鼎鼎,但河南其他地方还没有相同的模式。教育资源“均贫富”成了地道的新郑特产。为什么其他地方对这样一种好评如潮的举措不感兴趣呢?是哪些学校哪些人不愿意看到这种模式成为现实呢?可以想见,谁在这种改革中失去“利益”和“特权”,谁就不会对这种改革感兴趣。

新郑一中一位校领导表示,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能得来的。在他看来,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均贫富”,三所学校也只是在生源与师资力量两方面扯平,但文化积淀却不是一天两天能扯平的。这位领导说“重点就是重点,不是任何学校能替代的”。

三中校长赵宗华则明确反对这位校领导的观点。他认为,公民都有享受国家教育资源的权利,“均贫富”的分配方法恰恰能让更多的学生及家长受益。

河南省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明魁认为,“均贫富”意味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择校风”愈演愈烈,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在很多地方,一个县只有一所重点高中,所有的优质资源都集中在那里。这种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掐尖”模式,损害了更多孩子的利益。

陈明魁说,新郑市还应学习安徽省铜陵市,对小学、初中的教育资源统一进行均衡分配,当所有的学校都一样了,还需抓阄吗?(奚春山)

责编:李兴存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德育为魂夯基石课改为先铸品牌
滨州这些学校和老师出名了!看有你母校和老师吗?
中建一局二公司巩义市西城初级中学项目驰援巩义米河镇抢修道路
最新图文
滨州这些学校和老师出名了!看有你母校和老师吗?
德育为魂夯基石课改为先铸品牌
中建一局二公司巩义市西城初级中学项目驰援巩义米河镇抢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