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昆明12月15日消息(记者陈鸿燕李腾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两天,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戳中了教育不均衡的痛点,刷屏朋友圈。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跟随成都七中同步上课。开设直播班的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称,16年来,有72000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高中课程,其中88人考上清华北大,大多数成功考取本科。
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后,也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比如,88个考上清华北大是200多所学校16年来的总数,不能说是效果明显;又如,远端学校资源向直播班倾斜,加剧了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不平等;再如,国家多所高校扶贫定向招生的政策被忽视、本地学校老师的角色被弱化等。网络直播课程是否真的有“改变命运”的“魔力”?是否只有少数成绩拔尖的学生才能享受到网络授课?央广记者带您一起到事件中的主角之一——云南禄劝第一中学看一看。
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爆款文章,让名不见经传的禄劝一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禄劝一中始建于1928年,学校历史久远,但教学质量在云南省并不突出。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得益于这两年脱贫攻坚进程的加快,禄劝一中的软硬件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傍晚时分走进学校,有的同学在新建的篮球场挥汗如雨,有的同学在草坪中朗读背诵,远处是仍在施工的教学楼。
大部分学生都寄宿在校。晚自习时间从7点开始,高中部要一直上到11点,留1个小时自由时间就熄灯休息。学校副校长吴飞介绍,由于白天的网络课程节奏快、内容多,自习一般都留给同学们消化巩固。
在与成都七中的同步网络直播课程中,授课内容和进度都以成都七中为准,禄劝一中的同学们跟着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练习。高三学生罗仁斌以前是在乡镇读的中学,高中来到禄劝一中。他回忆自己刚接触网课时,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态度和城市里的孩子相差一大截:“那边的教学特点就是密度大,知识面覆盖广。比如听某一个地方的时候一下子就过了,所以这方面有一些不适应,说实话还是感觉差距大。”
农村孩子们在慢慢适应和习惯。罗仁斌说,隔了一层屏幕并没有距离感,这种教学模式就像是6门学科有了12名指导老师。
“他们那边问什么我们就回答什么。一开始觉得有点奇怪,慢慢你发现答的跟那边也差不多,已经融入那个课堂了。那边老师的确很有教学水平,针对学生不懂的方面做着重讲解。”罗仁斌告诉记者。
网络班教学过程中,这边的老师们也不能“袖手旁观”。除了课前准备、课间讲授,学生没有跟上和理解的课后还需要一起查缺补漏。网络班班主任杨文权今年教出了2个清华北大上榜生,他观察,新的教学模式除了成绩上的帮助,更多的其实是给了学生一个参照和动力。
杨文权说:“不是那边的老师给了你多少东西,而是有了这个东西你才会去艰苦奋斗。那边是很好的一面镜子,对这些孩子起到引领作用。跟他们说说之后,他们逐渐相信,坚持下来,到高一下学期基本能够听懂,他就会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一点回报。都是一点一滴培养出来的。”
从2006年11月开始引入一个班试点,逐渐发展到现在禄劝一中、禄劝民族实验中学两校30个网络班1500多名孩子上课,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参与到了网络课堂中。他们中很多人并不是成绩名列前茅的“优等生”“尖子生”。
不过,一些网友也表达了对“过分夸张炒作网络课程作用”的质疑,认为一个课堂直播起不到“逆天改命”的作用。对此,吴飞介绍,近些年基层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步,贫困学子得到了更多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网络班的教学模式的确带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一开始一个大县40多万人只有20多个上一本,而现在有150多个;大学上线率从过去的47%多增长到95%以上,教学质量有很大提升。这不存在炒作。
由于距离昆明只有大概2小时车程,过去许多“优质”生源都选择到城里读书。随着教学质量的改变,一些已经被昆明市区学校录取的学生选择回流到县里就读高中。
不过,对于网络教学模式能否大规模推广惠及更多寒门学子,吴飞坦陈,不论是从成本上、还是从网络班基本的入学门槛考虑,目前都无法做到普遍使用。这是一套好的工具,却不是能来之即用的工具。
吴飞介绍说:“一个班的费用,理科的资源费是7万元一年,文科是6万元一年,全部普及的话投入有点大,现在都是政府投入,作为一个贫困县来说真的不容易。那边基本一本以下的学生很少,标高就是这样。我觉得还是很困难,一是经济支撑的问题,二是这边的学生跟那边的学生学习差异很难弥合的问题。”
想要让网络直播授课的模式走进各大基层校园,吴飞建议不同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出针对性修改,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有效的。
“我们的老师可以每一年分批地进入这种教学模式里锻炼,那么教学水平就高了,你要把人家的资源本土化。比如数学一节课那边6道题,如果我们要来推广,我得把难的2-3个做拓展题,学有余力的同学去做,而其他3个基础的可以研究推广下去。作为贫困县,真的要提升可能这条路才对,人家有引领,咱们把这东西消化吸收后再做。”吴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