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信息
按: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之一。现摘要刊发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推进这方面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供各地参考。
政府理性回归市场全面激活
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
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多年来,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作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一直处在国家垄断与企业办社会、企业利润与公共利益、政府监管与企业自主的纠葛和博弈之中。为打破垄断坚冰、整合重组资源、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运营效益和管理水平,自2001年开始,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进行了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改革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总体思路
通过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改革,从深层次上破除机制体制障碍,实现政府职能的理性回归,越位的地方要退位,缺位的地方要补位,错位的地方要复位,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明确改革的支点。就是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事业单位人员全部参与社会保障为支撑,预期支付改革成本,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
——确定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明晰产权,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三权分离,认真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向哪里去”的问题。
——确定改革的结合点。就是要通过优化整合、包装项目、招商选资,实现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有效对接。
——确定改革的切入点。就是要以医疗体制改革和环卫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探索试点,先易后难,积累经验。
——确定改革的着力点。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从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实现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领域“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优质化服务”。
二、主要做法
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改革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敏感地带、深水区域,改革既要慎重,又要彻底。
(一)托管断奶
传统的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运行模式,都是躺在财政怀抱里,连年亏损,连年补贴,有增无减。这一方面滋长了企业的惰性,造成管理松懈、效益低下,另一方面给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包袱。在推进改革过程中,弓长岭区从医疗体制改革入手,通过托管断奶的方式进行尝试,公开招聘医院院长,实行目标管理,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一次性“包死”,堵塞财政黑洞,取得了初步成效。区医院原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人浮于事,机制不活。除固定资产投资外,仅正常差额补助部分,区财政每年至少要投入90余万元。2003年,弓长岭区引入竞争机制,由辽阳东泽医疗集团进行整体托管,设备购置、器械更新、人员经费等支出均由托管方承担,财政结束了连年补贴的历史,彻底“断奶”。同时,托管方通过扩建病房、门诊,购置专用设备仪器,强化内部管理等途径,全面改善了医疗条件,提升了医疗服务水平。
(二)包干封顶
2004年,探索实施环卫体制改革,变房产物业局管理改为城管监察大队监管,事业单位改为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通过招投标确定承包者。2006年,面对清扫面积增加、保洁难度加大等实际问题,弓长岭区再次深化了环卫改革。一是重新界定了环卫公司职责,将城乡结合部、若干个清扫保洁盲区纳入承包范围,完善了承包合同。二是重新界定了街道、小区职责,建立了收管合一的新体制。三是重新测算了主次干道、城乡结合部面积和街区内住户数量,起初按照每平方米0.8元的标准测算包干定额,一次性包死,并重新完善了环卫作业标准;后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现按每平方米1元钱的价格包干。通过深化环卫改革,城区环境卫生有了较大改善,节支效果明显,5年共节省财政资金1000万元。此外,为奠定公交改革基础,弓长岭区先从机关公务用车入手,以工作量核定交通费,分类确定补助定额,实行了公车货币化改革。保守测算,仅此一项,每年可综合节支500万元以上。
(三)市场融资
在医疗与环卫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弓长岭区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殡葬制度改革,出让特许经营权,实现了市场融资的突破。改革以前,弓矿公司经营殡仪服务,区政府经营殡葬服务,祭奠、火化异地“两下跑”,给丧户带来极大不便。此外,弓矿殡仪中心位于核心城区繁华地带居民密集的住宅小区内,严重扰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2003年,区委、区政府统筹规划,优化整合殡葬资源,转让特许经营权,由区内某企业投资1200万元,建设6000平方米的省内县(市)区级标准最高的综合性殡葬服务中心。事实证明,这一改革取得了成功,区财政每年节省了人员经费等差额补贴50万元,还可收取特许经营出让费50万元,转让期27年累计将达1350万元,这笔资金足以重新建设一个同等规模的殡仪中心。而且经营期满后,所有资产均收归区政府所有。
殡葬改革的成功,不仅积累了改革经验,更坚定了弓长岭区开拓进取、创新突破的信心与决心。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弓长岭区以出让特许经营权为主要形式,不断把各项公共事业和公用事业改革推向深入。
首先取得成功的是污水处理厂建设。过去,由于排污管网不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残缺,“直排”现象屡见不鲜,大汤河、长岭河污染严重,住宅小区下水道时常堵塞,粪便上涌,污水横溢,群众苦不堪言。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区委、区政府用国债资金和配套财力,先行铺设截排污主次管网58.6公里(其中主管网33.3公里),中水回用管线2.4公里。在此基础上,将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作为一个项目,以bOT方式,于2005年6月同北京中联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订特许经营合同。为更好地利用外资,该公司于2006年5月将特许经营合同转让给新加坡凯发公用事业有限公司,同年9月污水处理厂正式开工建设,2007年10月进入试运行,同年12月正式运营。弓长岭区的污水处理厂兼具体制机制创新、外向型经济、循环经济产业链、支撑旅游立区四大特点,是一个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截排污管网、自来水“四位一体”的成功典范。目前,污水治理工程运营良好,日处理城区生活污水3.1万吨,为设计能力的103.3%,中水回用量为100%,中水水质达到一类A标准。
其次是自来水系统建设。弓长岭区历史上由弓矿公司供水,建区后区政府成立了自来水公司,但城区自来水普及率也仅为20%左右,管网老化,跑冒滴漏问题严重,水费收缴困难,自备井泛滥成灾,管理混乱,企业连年亏损。特别是供水质量、效率难以得到有效保障,部分城区每天只供水三次,群众意见很大。对此,历届区委、区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1999年5月新建股份制自来水公司,由区政府控股,区内企业入股;2001年7月,进行了债权债务锁定,企业自负盈亏;2002年4月,由企业买断经营。但企业连年亏损的局面仍未得到缓解。2005年,自来水公司当年亏损172万元,管网老化、跑冒滴漏、三次供水等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特别是2006年末曾一度出现水质不稳定问题,供水受到影响。鉴此,区委、区政府一方面整体回购了自来水公司,由公用事业局暂时接管运行;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市场运作,反复招商洽谈。2007年10月31日,区政府与凯发公司正式签订协议,以TOT方式出让特许经营权30年。根据特许经营协议,凯发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一年内完成供水管网改造,实现城区自来水24小时全天候供水,并向农村延伸覆盖;确保两年内完成“智能化水表”改造出户,购卡买水,并借助电业部门电费卡,将自来水费、污水费与电费捆绑收取,实现“一卡通收费”。运营期满后,项目所有资产无偿移交给区政府,这是一个企业、用户、政府三方共赢的合作项目。
(四)优化整合
弓长岭区运用优化整合方式推进供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改革前,区内供暖市场为弓矿生活服务公司、区供暖公司和个体小供暖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区内各种大小锅炉房31处,烟囱林立,污染严重,浪费惊人,效益低下,而且供暖质量得不到保证,每到供暖期,群众上访接二连三,区委、区政府焦头烂额。为改变这种现状,区委、区政府确定了“大整合”的理念,实现资源共享,把所有供暖资源整合包装,作为一个整体项目申报世行贷款,对外招商。经过多次谈判,争取世行贷款1398万美元,并与区内某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2007年4月,青龙供热公司成功组建,与区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该公司在世行贷款未到位之前,预支垫付资金,对区内所有供暖企业进行了整合收购,选用优质保温管材对供暖管网进行了全面更新改造和维修。从2008年冬季的运行情况来看,供暖市场管理有序,节约了能耗,降低了污染,供暖质量明显提高,群众非常满意。
针对区内大型运输车辆乱停乱放、超载超限、堵塞交通、污染环境的实际情况,弓长岭区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利用铁山鞋业原址,对外包装招商。成功引进民间资本,由区内某企业投资建设了隆兴物流项目,规划建设了大型货运停车场,丰富拓展了配货、维修等功能,极大地改善了城区北出入口的整体环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推进矿工房改造工程的过程中,弓长岭区也牢固确立了“优化整合”的理念,把矿工房、棚户区、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住房统筹起来,整合建设。在没有列入省棚改计划的情况下,已经完成陈家、八家子、安南等矿工房改造工程,累计超过23万平方米。正在进行的矿工房改造工程总面积28万平方米,回迁面积21.5万平方米,覆盖近4000户12000余人。工程竣工后,矿工房将彻底退出弓长岭的历史舞台。
为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城乡均等的教育服务体系,弓长岭区新建了汤河学校、标准化初中,将全区34所中小学校,合并为现在的8所,有效整合了人力、财力、物力,全面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在政务中心建设过程中,弓长岭区跳出项目本身,与矿工房改造市场化、金欧宾馆出售置换等项目统筹考虑,整合土地资源,整合闲置资产,实现了一举多赢。投入使用后,弓长岭区随即完善了定点招待、定点印刷、内网核算等相关制度,建立起保安、保洁的市场化运作制度,服务质量、节支效应立竿见影,每年可降低行政运行成本500万元以上。
三、取得的成效
(一)财政节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财政明显减负,无休止的补贴窘境得到彻底扭转。据初步测算,改革前,区财政在殡葬、自来水、供暖、环卫、除雪等领域每年用于更新设备、人员工资、政策性补贴等方面的支出高达1500余万元。改制后,不仅不再投入,堵塞了黑洞,而且按照特许经营协议,经营期满后,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公司、殡仪服务中心、集中供热、城市燃气等累计超过5亿元的固定资产(现值)将全部收归政府所有。
(二)社会稳定。“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是改革转制过程中最为棘手,最为敏感,也最容易导致改革夭折,引发不稳定因素的问题。在这方面,弓长岭区在全市率先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全员参保,为事业单位人员安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以此为依托,弓长岭区在改革过程中,区分情况,分类对待,较好地解决了人员安置问题,真正做到了平稳过渡,和谐稳定。如对自来水公司人员,经与凯发集团反复谈判,达成了“原人原体制,新人新体制”的共识,较好地维护了原有员工的权益。对原环卫处人员,干部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