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6-18
4000米雪域高原上他们用行动为南京争光——中宏网记者走进墨竹工卡县,听南京援藏背后的真实故事宏观江苏经济观察
关注2022-06-1808:30未知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字号
中宏网江苏6月17日电(通讯员易红涛宋立斌记者曹小锋)在离南京直线距离2590公里之远的天边之乡,有一个叫“墨竹工卡”的县城,平均海拔超过了4000米。作为旅游目的地,它就像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坚韧朴实又静美纯良,让人心生向往。但作为南京对口支援的对象,它的高海拔却像一座凶险的高峰共同横亘在一批批奔赴这里的南京援藏干部和人才面前,因为缺氧而引发的高原反应也成为他们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张睿援藏期间在给一个胎儿窘迫的孕妇做急诊剖宫产术
近日,中宏网记者跟随南京市发展改革委深入墨竹工卡县,几天的实地采访下来,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同时也为他们不畏困难,用大爱和坚忍默默谱写的一曲曲奉献之歌而感动。
幕后故事:援藏,先从“缺氧不缺精神”这句话做起
头晕、头痛欲裂、恶心、想吐,不觉得饿,嘴唇发紫,这是中宏网记者这几天在墨竹工卡县采访期间得到的“副产品”。而这些考验,对于到这里对口支援的人则是稀疏平常。
在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今年年初来了5位南京的医生,他们组成了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的第16批医疗队。张睿是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医生,采访时听到记者说起自己高原反应的症状,他很专业地说,这很正常。刚来的时候,队员们都经历过这一关,到现在早晨起来其中几个人鼻子里还是会有血块。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王秋平回想起这三个多月的生活,对高反仍心有余悸,“说实话,我们来了以后也经历了很难受的一段时间,像失眠、鼻腔流血、干燥缺氧,但都过来了。”他说,其实来之前,每个人心理上都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大家也都做足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真正到了,因为环境不适应而造成的心理打击还是蛮大的。
但是在困难面前,队员们齐心克服,医院也给了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南京市第二医院普外科的陈昌浩说,医院给大家准备了有氧的房间,氧气也备得很足。他手指向外面,“从光秃秃的山到现在,山上已经开始有了绿意。树绿了,我们也慢慢适应了。”
比高原反应更让人不适应的是人生地不熟,尤其是语言不通。来自高淳人民医院检验科的张建春说,到医院检查的大部分是藏族同胞,大部分说的也都是藏语,“没有办法和他们沟通交流,那我就把自己要做的检验工作做好。不过,不管是就诊的人,还是医院的人,对我们都比较尊敬,这里的工作环境也都挺好,这也减轻了我们思乡的念头。”
在5人医疗队里,来自南京市红十字医院的黄慧是唯一的女医生,也最显眼。出于哥哥曾经援过藏的榜样带动,她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援藏之路。可是,还在上五年级的儿子成了她最放不下的牵挂。她笑说,每天晚上都要通过视频远程监督儿子的学习。儿子听说西藏的光照强,曾开玩笑地对她说,你将来回来就成了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太太。说到这里,黄慧笑了,笑声中满是牵挂。
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第16批医疗队队员(从左到右分别为张睿、王秋平、黄慧、陈昌浩、张建春)
南京市红十字医院医生黄慧在援藏期间下乡义诊
平凡故事:他们的付出,拉近了宁墨的心理距离
自然条件艰苦考验的是身体,但在心里面,几乎所有的援藏人员又都会很满足,也经常收到意外的感动。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王秋平回忆,4月份来了一个小朋友,因为踢球造成胫骨骨折错位。听说县医院来了援藏的骨科医生,家里人就把他送过来。一番检查后,孩子被诊断需要做手术。按照当地以往的惯例,孩子出了这个问题也就是弄点纱布包扎一下,但王医生和家属积极沟通,告诉他们不做手术的危害性,甚至以后走路会瘸。家属听了便不再坚持,很配合地做了手术。王医生还记得,孩子好了之后,家属到医院来感谢,虽然说了很多话他一句都没有听懂,但心里还是暖融融的。
相比较而言,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医生张睿对一件小事印象更为深刻。一个藏族女同胞有一天特地赶到医院,向他赠送哈达。左思右想他才记得,当时这位产妇在顺产过程中胎儿的胎方位不正,他帮忙转了胎头,让胎位正了过来。“本来难产变成了顺产,她就很感谢我们,特地过来,让我很是感动。”
南京对墨竹工卡县的支援,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也让当地人由衷地感谢。2020年,南京市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在争取南京市后方的大力支持后,在墨竹工卡县中学(也是该县的唯一一所初中)率先开办了两个“墨竹南京班(初中)”。从当年9月开始,先后2批12名援藏教师赴墨竹支教。对于他们的到来,当地的老师发自内心地热烈欢迎,并且一有机会就会开展课程研讨学习南京老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其中,还有当地老师很诚心地认他们为师傅,谦虚的精神让援藏老师们都非常感动。
孙京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行知分校的一名历史教师,2021年8月,他主动报名参加了第二届“南京班”援藏对口支教工作,一边克服高原反应一边专心教学之外,针对当地学校没有标准化考试大纲,基础相对薄弱的孩子们对现有教材难以吸收理解的现状,他还着手编写简化通俗版的历史学科校本教材。而这些额外工作,都是他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完成的。于是,刚到墨竹工卡县一个月不到,他就为学校编写下了第一本校本教材:《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复习讲义》,现在已经成为墨竹工卡县中学师生迎考应试的“秘笈”。
“墨竹南京班(初中)”的开办,让此前学生不断流失的状况得到了根本的好转。在整个拉萨市教学质量一直属于中下水平的墨竹工卡县中学,在校学生人数在2020年9月一下子从1500多个回升到1800多。当地人民的信任和期待,成为南京老师们愈发要求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的於德钢老师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次到学生家家访,遇到住得远的家庭可能要走个大半天,但一想到孩子就什么困难都忘了。“家长们对我们都很好,知道我们是从南京来的,又真心对孩子们负责。他们就特别感恩,真有点要把心都掏出来的感觉。”
学生朗杰告诉老师於德钢,他最喜欢英语课
於德钢老师一行到甲玛乡学生家家访,受到热烈欢迎
支教的南师附中行知分校老师孙京在晚自习期间辅导学生作业
支教的南京钟英中学范永华老师辅导藏族学生
大爱故事:他们的汗水,助推墨竹工卡蜕变腾飞
对口支援既需要在平凡岗位为墨竹工卡县的默默奉献者,也需要给这座曾经的贫困县带来切实改变的领路人。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的干部人才队伍,正可谓这些身挑重担的人。
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的顿珠次仁现在是墨竹工卡县小有名气的广告人。2020年4月他创办西藏墨竹格桑花开大学生创业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开业第一年就实现盈利。现在,他的公司已由初创时的两三人发展到十几人,部门也从广告事业部拓展到装修事业部、电商事业部、品牌事业部。对于这些成绩的取得,他由衷地表示,最应该感谢的还是在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由南京第九批援藏干部创新尝试的“格桑花开·墨竹工卡大学生就业创业特训营”。他参加的正是2019年的第一期特训营。据悉,特训营通过打造培训与实践、培训与就业、培训与增收无缝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墨竹工卡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也为顿珠次仁的人生带来了切实的改变。
而在顿珠次仁的创业之路上,墨竹工卡县经信(招商)局副局长、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第九批援藏干部宋立斌算是对他帮助比较大的人。多少次正是他施以援手并帮着一起想办法,顿珠次仁的公司才会经历一次次困难却逐渐壮大并发展良好。
当然,经援藏干部帮助的人远不止特训营的学员。在由南京援藏干部牵头打造的“格桑花开产业园”内,弥盛塔巴陶瓷生产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塔巴陶瓷是墨竹工卡县的手工艺陶瓷产品,具有浓厚的藏文化特色,已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援藏,改变了塔巴陶瓷的命运。在南京援藏干部的积极促成之下,南京弥盛陶瓷制品有限公司在多次进藏考察后,最终与塔巴陶瓷牵手,并立志通过精益求精地设计制作来打通礼品、日用品、酒店用品三大销售渠道,实现非遗活化,带动当地就业,帮助群众增收。
在塔巴陶瓷生产基地,一位当地的陶瓷生产工人说,现在他每个月的收入达到四五千元,相比过去每个月千元的收入,简直不敢相信。
同样的改变,发生在墨竹小菜油榨油厂的这三年。该厂的生产厂长介绍,墨竹小油菜是当地特有油料品种,与内地品种相比植株矮小,但榨出的油营养成分更高。2019年之前,榨油厂既没有资金收购小油菜籽,榨出来的油也不知道卖给谁。援藏工作组敏感的发现了这一情况。南京第九批援藏干部,挂职墨竹工卡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的李求超说,当时工作组调研了解情况后,就地成立了小菜籽油特色产业援藏“小组团”,从订单种植、统一收购到生产加工,再到油菜花旅游,制定了一、二、三产一揽子实施方案。尤其在品牌包装、渠道建设、市场推广上,工作组更是借助南京后方的资源力量,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并付诸实施。实施的效果有目共睹。据悉,仅2020年、2021年,墨竹小菜籽油累计订单额超过1110万元,榨油厂成了墨竹工卡县效益最好的扶贫产业。
墨竹工卡县这些年一直在变化,以上案例只是一个个缩影。据悉,经过一批批南京援藏人的不懈努力,墨竹工卡县2018年已经从曾经的贫困县成功脱贫摘帽,经济社会发展位居拉萨市各县前列。2021年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南京市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工作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这无疑是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所付出及收获的最好证明。
南京援藏干部宋立斌调研西藏弥盛塔巴陶瓷工艺品有限公司
南京援藏干部李求超慰问墨竹小菜油榨油厂工人家庭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