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绿意盎然,松涛阵阵。在郁郁葱葱的万亩林海里,100名全县新党员青年党员示范培训班的学员重走文朝荣当年的巡山路,无不被其带领村民“向天斗、向地斗”的艰辛往事所震撼。
海拔二千三,收入三十三。20世纪80年代初的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到5%,缺水,缺电,无通村公路,全村的苗、彝群众基本是文盲,没有一名初中生。
经济的贫困导致了生态的恶化,土地广种薄收,风沙漫天,村民穷得只有住杈杈房、衣不蔽体,海雀村陷入“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看到海雀村越过越穷的日子,时任村支书文朝荣心如刀绞:“一定要与风沙战斗,否则海雀人真的活不下去了。”
1987年冬天,海雀村正式拉开决战贫困的大幕。“只要山上有树,就可把风沙挡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文朝荣内心坚定。
可刚下定决心,困难就接踵而至。种树引起村民的强烈反对,人都吃不饱,谁还有闲心种树?面对大家质疑,文朝荣白天干农活,晚上挨家挨户搞动员。一趟不行就两趟,两趟不行就三趟,在他苦口婆心地劝说下,村民终于鼓起勇气为生存而战。
万事开头难,海雀村光秃秃的“和尚坡”高达30多个,种什么树合适?树苗从哪里来?什么时间才能种完?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困扰着文朝荣。
“与其坐着想,不如起来干,先去把苗木找来再说。”为了找到苗木,文朝荣一遍又一遍地往乡里和林业部门跑,最终得到林业部门免费提供给的100亩华山松苗,村委又自力更生培育了35亩苗圃。
在文朝荣号召下,300余名青壮年每天冒着严寒挖树窝、种树苗。百余公里的运苗路上,山路泥泞,大家风雨无阻。三更半夜,文朝荣经常是把洋芋煮好,第二天一大早背上山,拿来给大伙分吃;看大伙实在太累了,他悄悄把妻子为女儿坐月子准备的鸡蛋,也拿出来……
一锤一钎,一镐一锄,不知挖坏了多少锄头,磨破了多少老茧。此后连续多年的冬季农闲时节,文朝荣都和村民在山上植树造林,种下了30多个山坡的华山松,使大片大片的荒山秃岭第一次披上了绿装。
有了树就有了底气。1990年开始,文朝荣又带领村民实施地膜覆盖种植,包谷从以前的每亩300斤变成600斤,洋芋每亩由1500斤变成3000斤,海雀由“苦甲天下”到“林茂粮丰”。
1995年,文朝荣从村支书岗位上离任后,一直担任义务护林员。他平时早出晚归,精心呵护着他和群众辛苦种下的这片山林。多年来,这片林场从未发生过一次火灾。
“爷爷常常带我们去林子里转,告诉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来之不易的树林。”如今已是村委会副主任的文均福常常想起小时候和爷爷在一起巡林时的场景。
2014年,积劳成疾的文朝荣离世,安葬他的墓地正前方正是郁郁葱葱的万亩林海。文朝荣逝世后,海雀村“两委”班子一届接着一届干,从吃得饱穿得暖向致富奔小康发起冲锋。如今,海雀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7.21%,林木价值达到8000万元以上;村民年人均收入达16200元,260户995人全部脱贫……
青山作证,村魂永存。文朝荣虽已离世七年,但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愚公移山、改变面貌的精神早已在干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文朝荣精神在“毕节海雀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焕发新的生机。2020年,为践行弘扬文朝荣精神,激励广大干部淬炼党性,赫章县依托原有资源建立了该基地,是毕节市唯一家纳入省委组织部备案管理的5家省级党性教育基地之一,承担着面向全省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的职责。
据基地负责人赵青介绍,今年4月开班以来,基地累计培训班次31个1091人;培训收入达640900元,带动就业13人;发展民宿17家,分红69650元。
如今,在文朝荣精神的浸润下,海雀村正焕发勃勃生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王星、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