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下一代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一号工程”,抢抓政策机遇,加大资源倾斜力度,推动了教育脱贫工作落实落地,促进了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一、加强教育帮扶,让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一是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学前至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政策,学前保教费按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予以免除;同时,按学前教育、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四个阶段每生每年分别给予不低于10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的生活补助,每年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生活补助2000多万元;按照“应贷尽贷,应助尽助”的原则,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取本科、专科的大学新生分别发放不低于5000元、3000元的一次性资助,每生每年可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8000元,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2017年,全县精准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春季免学杂费及生活费补助1399万元,惠及学生12640人,获“全省百佳学生资助工作典型”。二是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通过联校帮管、联师帮教、联生帮学,有序推进县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教师与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增强农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深入开展干群结对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实行“1+1”结对帮扶,帮助他们研究脱贫方法、拓展脱贫渠道。三是大力推进“爱心工程”。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顺利入学,在思源实验学校建立第一个特教班,确保县内残疾儿童顺利入学。实行结对包干帮扶机制,建立“爱心之家”33个,突出思想开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开展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等活动,确保他们身有人护、心有人爱、学有人教、难有人帮,不让一个学生因厌学而辍学。
二、优化资源配置,让每一个孩子“上好学”。一是在优化办学条件上下足功夫。着力实施教育“四大工程”,即:城镇班额均衡化工程、农村学校标准化工程、城乡教育信息化工程、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中小学教育网络“班班通”建设、四改三化等项目。近三年来,全县先后投入资金近5亿元,新建和扩容城镇学校5所、新增学位3000多个,城乡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全面完成,全县中心以上学校50M-100M宽带入网率达100%,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达100%,解决了全县中心以上学校“上网难”问题。二是在优化师资配置上下足功夫。推行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2010年以来,每年县财政安排1400余万元落实农村教师生活补助,其中农村片村小教师每人每月生活补助1400元,乡镇中心学校教师每人每月600元,同时将80%评优评奖、职务评审向农村教师倾斜;推行高学历教师人才引进制度,采取“学校提供住房、政府奖励安家费”的措施,每年从国家教育部免费直属师范高校和国家985、211类师范高校引进人才,进入高中学校任教;推行中小学教师定岗招聘录用制度,90%的新进教师分配到农村任教,规定任教达3年才能调动;推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的对口支教服务制度,每年选派100多名乡镇中心完小的优秀教师到片村小支教锻炼,帮助农村薄弱学校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在优化教学管理上下足功夫。全面实行“双线三级控辍保学责任制”,建立健全乡镇—村(社区)—学校联控联保机制和动态报告机制,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2017年春季,全县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100%、98.68%、98.48%。加强质量监测和教学视导,落实村小管理“四个一”规定,突出过程管理,实行一月一预案、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月一讲评。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深入推进农村学校区域教研教改,逐步推进“高效课堂”、“生本教学”、“尝试教学”等课改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强化职教培训,让每一个孩子“好就业”。一是对接职业岗位抓培训。大力推进面向职业岗位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建设,加强电商、汽修、平面设计等特色专业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深化项目教学改革,引项目入校,引产品入教。如:推进网页美术设计和电子商务教学模式改革,让学生一边学习专业技能,一边完成商业作品,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技能培养与创新创业无缝对接。二是对接就业安置抓培训。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对接力度,强化学生就业跟踪服务指导,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以优质就业助力教育脱贫。先后向各方企业输送毕业生2000多人,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达100%,学生对口满意就业率达95%以上,毕业生人平月工资达4000元以上,最高年薪达20万元以上。三是对接服务经济抓培训。深入对接全县农业“八大产业、八大品牌”,大力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对“两后生”、青年农民、贫困户等免费实施“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精准培训,着力构建技能培训、外出务工与返乡创业良性互动的劳务输出新格局。近三年,全县共完成免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20000多人次,带动农民创收1.5亿元,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