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1-24
天山网讯(通讯员王伟报道)巩留县牛场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13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民族之间、结亲干部与群众之间团结互助、建立了深厚的民族情谊,用真情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发生在各民族之间的感人故事,像伊犁河奔流的朵朵浪花,美丽而纯洁。
情谊在关爱中加深
在司马义·阿洪的眼里,安玮就是自己的亲兄弟。从第一次上门结对认亲开始,安玮每次来都会给自己送来慰问金、慰问品,帮助解决家中的困难,引导和帮助自己走出困境,过上好日子。
司马义是巩留县牛场农一队的贫困户,生活困难。2017年,他家和安玮结为亲戚后,安玮就把司马义家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积极和队里、场里协调,为他家解决了低保。每逢周六,安玮都会到他家帮助喂牛、清理牛圈、给孩子辅导功课,还积极想办法帮助他家增收。
今年初,当了解到身体不好的司马义家里有30亩地没有人打理时,安玮积极联系承包人,以每亩500元流转了出去,让司马义每年都有稳定收入。3月,一场大风将司马义家的大门刮坏了,安玮出钱找来电焊工,帮助安装大门;6月初,司马义患心脏病住院,安玮不仅为他送去了500元,还经常到医院探望,司马义非常感动。为了帮助他家发展庭院经济,安玮给他家购买了150只鸡苗和50公斤饲料,现在小鸡已经长大了。司马义说:“我要好好喂养这些鸡,早日致富。”
安玮说:“结亲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只有把亲戚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以心换心,才能真正成为一家人。”
不变的母女情
阿孜古丽不顾自己家庭困难,20年如一日,抚养一名不同民族的弃婴,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1993年,巩留县牛场职工阿孜古丽在乌鲁木齐市铁路局市场买东西,被身后一阵婴儿的哭声吸引,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名女婴,大概两个月大。围观的人很多,却没有人去管,婴儿的哭声像锥子似的刺痛着阿孜古丽善良的心,她没有多想便把孩子抱回了家。
离异并有两个孩子的阿孜古丽不顾家庭困难和亲朋的反对,坚持为孩子办理了领养手续,并给孩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阿依派热依”,从此,阿孜古丽全身心抚养这个女儿,并供她读完了初中。
如今25岁的阿依派热依已经成家,她说,她和妈妈的感情很深。
人走了,爱在延续着
“玛迪娜·沙布克,你好吗?我来看看你,这是我给你买的新书包和作业本,希望你好好学习。”“谢谢阿姨,你这样关心我,我很感动。”近日,在县城工作的古丽扎达·大吾列提来巩留县牛场看望亲戚玛迪娜。两人的感情还要从3年前说起。
玛迪娜是巩留县牛场良种队牧民,今年11岁,父亲出车祸留下残疾,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母亲另嫁他人。玛迪娜由奶奶抚养,靠低保维持生计。2015年,驻村干部古丽扎达和她家结成了亲戚。几个月后,玛迪娜在家里被开水烫伤,大腿和小腿大面积受伤,没有钱住院治疗,只买了些药敷疗,病情恶化。古丽扎达知道后,立即将玛迪娜送到伊宁市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为解决医疗费,古丽扎达一边向巩留县牛场党委反映玛迪娜家里的情况,一边积极组织动员驻村工作队队员、队委会班子成员和各族党员干部为她捐款,通过微信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孩子献爱心。
在古丽扎达的努力下,县民政局、牛场各族党员干部和伊宁市“爱心妈妈”协会、伊宁市友好医院爱心人士纷纷献出爱心,为玛迪娜捐款9000余元。当古丽扎达将捐款送到玛迪娜奶奶的手中时,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说:“感谢大家的帮助,我们一家人永远忘不了这份情。”躺在病床上的玛迪娜拉着古丽扎达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说:“谢谢阿姨,谢谢阿姨!”
此后,古丽扎达经常到玛迪娜家里嘘寒问暖,尽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两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几十年的深情
得知退休干部杨文治和阿不都西提两家几十年情谊的故事,笔者走进巩留县牛场农五队农工阿不都西提的家。干净、整洁的院子里,一栋砖房坐落于正北面,10多头奶牛正在悠闲地吃饲草,拖拉机、粉草机一应俱全,看得出是一个经济殷实的家庭。但5年前,阿不都西提家还是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的贫困户。阿不都西提说:“我能有今天的生活,多亏了干部杨文治的真情帮助,杨文治就是我的兄长。”
2010年,时任农五队队长的杨文治同贫困户阿不都西提结成了扶贫对子,从此,杨文治像关心兄弟一样关心帮助阿不都西提发展生产。由于阿不都西提经常酗酒,无心干活,孩子还没上完小学就辍学在家,一家5口人生活十分困难。杨文治捐资帮助孩子上了学,当他了解到阿不都西提想发展养殖业,苦于没有资金时,他拿自己的房产作抵押,为阿不都西提贷款买来了10只母羊帮助他发展养殖业,并为他联系了场里的技术人员上门进行养殖技术指导。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阿不都西提已成了拥有50多只羊、10头牛的养殖大户,年收入达到20000多元,走上了致富道路,阿不都西提也和杨文治结下了几十年深厚的兄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