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1-07-16
2013年盛夏的一天(7月12日)上午10时许,乡城县政协打来电话说,县政协拟编辑文史资料,向我约稿写一写当年的知青生活。应承此事后我磨蹭了很久也难以下笔,毕竟是三十六年前发生的事情了,很多往事已经模糊。为了写出稿子我还走访了当年和我在一个知青点的知青,但他们大多都只有零星片段的记忆。近日,我有幸找到了当年当知青时的残存笔记本,便根据这珍贵的史实资料,整理出我从1976年8月10日开始当知青,到1978年3月9日离开插队的知青点和生产队,结束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算是我兑现对乡城县政协的承诺和完成县政协交予的任务。
1976年正是“文革”末期,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拐点,这一年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去世,唐山发生大地震,邓小平因纠革错误再次被打倒,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华国锋主席接掌毛泽东主席后的中国政坛。我作为最后的知青,在1976年8月10日这天,走进了知青行列。
1976年8月10日这天的乡城,天空格外晴朗,夏日的阳光也格外热情,上午县里开完欢送知青的大会后,伴着激昂的乐曲和喧天的锣鼓声,我和乡城县中学第二届高中毕业生、76届高中毕业生的城镇学生和乡城县中学76届初中毕业生的部分城镇学生,胸佩着硕大的红花,背着五颜六色的背包,挎着统一配发的草帽、水壶、毛巾、军绿色挎包(挎包里装着县委、县革委赠送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笔记本、钢笔),扛着劳动工具。在家长和亲属的陪伴下、在人们的掌声中,列队走向广阔天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我们这届知青全部分配在乡城自然条件最好的卫东公社(“文革”时期的名字,现在又恢复成原来的名字青德乡),共五个知青点,其中日宫大队2个知青点,布机大队1个知青点、夏坝1个知青点、木郎工1个知青点。我被分配在布机知青点,被县知青办任命为该知青点组长,不过大家更习惯称知青点点长。我们知青点先后有9名知青在一起生活和劳动,其中男知青5名:王云康(乡城中学76级应届高中毕业生)、唐智勇(乡城中学76级应届高中毕业生)、高树平(乡城中学76级应届初中毕业生)、刘长海(乡城中学肄业)、李明(投亲靠友,成都人),女知青4名:刘伟玲(乡城中学76级应届高中毕业生)、韩东丽(乡城中学76级应届初中中毕业生)、黄德萍(投亲靠友,富顺人)、徐群惠(投亲靠友,康定人)。
我们知青点坐落在布机村与仲德村、豆改村之间的一个田坎地边的山坡上的一块空地上,下面是连接四川乡城与云南中甸的省道217公路,由北向南贯穿其间。知青点与临近的布机、仲德和豆改等村寨有相当的距离,上不沾天,下不着地,我们知青仿佛生活在孤岛。白天大家去劳动,知青点就没有人管理,晚上回来也就我们几个知青,要么学习时事政治,要么自由活动,有的打牌、有的做针线活、有的摆弄乐器、有的看看仅有的政治书籍,没有与村民交往的机会。枯燥的业余生活,令人感到百般无奈。我们知青点的房子是生产队组织村民赶修的新房子,是藏区特有的干打垒房屋,没有一块砖瓦和钉子,墙是土夯的,屋顶是在房梁上铺设一层木材棍,再在上面盖上土和阿嘎土,阿嘎土具有防水的作用,但一般都管不了多久,遇大雨,我们知青点房屋就漏雨,大家只好到处放盆子接雨,漏雨处太多就只好任由它了只有等到第二天再把被盖拿到外面晾晒干。
我们下乡的第一天,生产队的领导和社员都来欢迎我们,把我们的住宿、厨房、保管室都打扫的干干净净,热情把我们迎进各自的房间,我们都十分激动。老乡们看到我们一脸孩子气,都不解的并带着怜惜的表情说,这些都还是娃娃,到农村来受得了吗?他们家大人真忍心!布机生产队大队长郑纳洼同志热情招呼我们说,大家辛苦了!我代表全大队的社员欢迎你们到布机!以后我们就是一个生产队的人了,大家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我们共同来克服。他把知青的劳动工作做了安排后说,你们先不着急参加生产队劳动,等熟悉情况后再说。当我们还沉浸在新鲜感的气氛中时,纳洼大队长说,你们先安顿好自己,下来我们再商量你们参加劳动的事。告别了生产队的领导和社员,我们当天下来的知青除高树平(家中有事)、刘长海(一年后随高77级下乡)外,各自安顿自己的住处,下午我和唐智勇、李明专程到亚金巴吾公司(三区商店)购买副食品。我们下乡的第一年为了让我们有一个适应和融入农村的过程,县里规定,知青下乡第一年粮油和副食品实行与城镇工人一样的供应待遇,大概是每个知青一个月供应45斤粮食,其中大米15斤,白面粉30斤,菜油2斤;副食品有酥油半斤、猪肉1斤、肥皂半连、煤油1斤等等,这些都要凭票证购买,此外还有布票和棉票。总之,在计划经济时期,尤其在文革,物资供应短缺,买什么都要票证,光有钱没有票证什么都买不到。从第二年起,知青不再按城镇人口供应粮油和副食品。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华国锋出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不久批邓反右斗争被叫停,中央恢复了邓小平同志党内外的一切职务。这时期,许多在“文革”被禁止的电影、歌曲、文学书籍逐步解禁,我们下乡时大量充斥在广播喇叭里的批邓反右歌曲和样板戏,被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和《绣金匾》《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歌唱华主席》《祝酒歌》等节目所取代,不久中央宣布结束“文化大革命”。全国上下进入华国锋过渡时代,政治口号变成了,抓纲治国,建设大寨县,实现现代化。这时县里给布机生产队配置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安排沙给张追(布机村一名男青年,当时约20岁,脸色黝黑,为人总是笑嘻嘻的,矮个子)驾驶拖拉机。作为青年人我也很想接触新生事物,就扭着郑纳洼大队长说,要和张追学习驾驶手扶拖拉机,大队长主要担心我开拖拉机不安全,但经不住我的纠缠,没辙同意了我的请求。生产队的这台拖拉机主要任务是搞运输,每年除了完成生产队公务任务外,还要向生产队缴纳运输利润。我们每天起早贪黑,经常弄得灰头土脸、满鼻孔黑呼呼、一身泥土。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开心,我不仅学会了一门技能,而且还能经常到县里见见父母兄妹。为开好拖拉机,我还买了当时能买得到的有关手扶拖拉机维修的书籍,想好好专研一下这方面的技术。开了两个月拖拉机,终因父母担心我的安全,反对我继续开拖拉机,我就再没有开拖拉机。这时,乡城到得荣的公路乡得公路建设需要人力,生产队在我们知青中把刚来不到一个月的高树平抽调去参加筑路,他一直在乡得公路工地上劳动到知青返城。
作者简介:
王云康,1991年12月以前在乡城县委工作,1991年12月以后在雅安地区先后任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地区新闻协会秘书长、地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地改市后,任市委外宣办副主任、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市旅游局副局长、市侨联副主席、市旅游局调研员。
(来源:乡城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边塞往事)
原标题:《【学党史·寻乡城记忆】乡城知青往事(上)》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