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初中网 > 索县 > 正文

探寻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记

日期:2023/6/16 14:02:58 浏览:

佛。

骑马踏着夕阳返回玉梅家,心里再生茫然:从巴桑那里也没有找到玉梅故事的任何答案。

第二天,我又找到当时那位公社的赤脚医生,说法也相同。他说玉梅是在草地上睡着凉了,患了重感冒。“她病得很厉害,我觉得她不行了,肯定会死,让她阿爸搭车送到索县医院看看还有不有点希望,她阿爸说,没希望了,把天葬师都联系好了。”从赤脚医生那里还是没得到玉梅故事的答案。

茫茫然地回到拉萨,去玉梅住处找她阿妈聊了几次,总希望能找到哪怕一丁点寻求答案的思考线索。可她阿妈更是一问三不知。

至今我也没弄明白玉梅说唱《格萨尔王传》的能力是神授还是学就?或是别的什么因素?而玉梅至今还在西藏自治区抢救《格萨尔王传》办公室唱录《格萨尔王传》。

 

两个人的学校

——记山区教师徐尚大、刘达平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编完了这篇通讯。在祖国大地上,有着千千万万个象刘达平、徐尚大这样的仁人志士在为改变中国的面貌而苦斗着。他们不图名,不为利,平平凡凡,默默无闻,艰苦卓绝,献出的是那么多,取得的是那么少!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代表着我们民族振兴的希望。

我们谨以此文敬献给教师节,敬献给那些默默作着奉献和牺牲的教师们。

在长江巫峡北岸,大宁河小三峡深处的四川省巫山县龙溪乡双河村的一处山坡上高矗着一栋两楼一底的建筑物——双河民办中学

学校只有两名教师——徐尚大和他的妻子刘达平。

快20年了,远远近近的山民们爬山涉水把孩子送到这里,交给徐尚大和刘达平。夫妻俩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初中毕业,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这些孩子,就为着“让以后的山里人都有文化”这样一个朴素而美好的愿望。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们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献了包括全部家产和孩子生命在内的一切……

1986年以前,徐尚大和刘达平都还是民办教师,两人每月的津贴只有60多元,其中主要部分还要从学生的学费中提取,而双河民中的学费总是要比别的学校少收几十元。刘达平说:“山区农村穷,学费多了会影响农民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

以后,因为教学成绩突出,徐尚大被转为国家公办教师,他们夫妇的收入超过200元,可他们每月都要从中固定拿出120元来用在学校和学生身上。

在双河村,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学龄儿童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了学。学生万方平读到小学三年级时成了孤儿,没有了生活来源,更不用说交钱读书了。刘达平对丈夫说:“就让他跟我们一起生活吧!只当我多生了一个娃儿。千万不能让他失了学。”他们一直把方平供养到初中毕业。

山区农村居住分散,学生上学要走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山路,很不方便,刘达平和徐尚大便让一半多的学生住校。他们承担了学生父母的全部职责。挑煤生火、烧水做饭、洗洗补补,刘达平和徐尚大都包了。他们保证学生每天三餐按时,自己却忙得每天只吃两顿。

徐尚大夫妇有三张大木床,从1980年起全部让给了寄宿的女学生,而自己一家人至今仍然滚地铺。刘达平从娘家带来的陪嫁衣柜,被改成碗柜,用来存放寄宿学生的碗筷。

走进徐尚大和刘达平的家,能看到的全部家当只是一张家传的圆桌、3口旧衣箱、2条长板凳、3个装粮食的木桶和一部油印机。两堆土砖,上面搁一块旧门板,这便是他们的办公桌。

最近几年,刘达平一家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有一次初三学生要同老师照张毕业合影。头天晚上,刘达平翻遍3个旧衣箱,硬是找不出一件可以上的了像的衣服。第二天照相时,刘达平只得硬往学生中间挤。学生们问老师为啥不肯往前站,刘达平遮掩说:“你们毕业了,老师应当在你们中间。”刘达平找不出一件像样衣服照相,但她却用自己积攒的钱,为孩子们添置了40套崭新的课桌凳。

要论发家致富过舒展日子,刘达平夫妇有的是好条件。徐尚大是当地乡亲公认的种田状元,刘达平刺绣套枕的手艺也是百里挑一。因为懂科学管理,他们栽的红桔树患病少、挂果多;但是他们却抛弃了富裕的生活前景,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在这落后山区办教育。

刘达平今年41岁,原只有小学文化,徐尚大46岁,也只有中师水平。但是,为了让山区和孩子们多学些知识,他们开设了除英语以外的全部小学和初中课程。夫妇俩边教边学,互教互学,常在一灯如豆之下,苦钻苦学到山乡鸡鸣。他们没有寒暑假,没有星期天,也没有节日。

刘达平和徐尚大先后送走了三届小学毕业生、五届初中毕业生;每一届毕业生得平均成绩都位居全学区同类学校的前列。1989年,他们的初中毕业班参加四川省会考,语文、数学、政治等5项单科的平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

为了把学校办得更好,前年秋后,刘达平夫妇又每月从自己不多的工资中再挤出60元,聘请了一位年轻教师来学校开设外语课。这样,他们的收入几乎全部拿出来办了教育。刘达平娘家的亲人含泪对他们说:“为这学校,你们牺牲的已不少,为啥还要这样刻薄自己!”

徐尚大和刘达平也都流泪了:“为啥,不就为以后的山里面人都有文化嘛。过去了的事情,还去提它做啥子?”

1974年春天,时停时办的双河村民办小学又办不下去了。

这里穷,一个劳动日只值几分钱。村里没钱为学校建固定校舍。几十个学生今天蹲保管室,明天钻红苕窖,一个学期要搬几次家;每搬一次,就要少掉几个学生。这年春节过后,该开学了,还没找到新的上课地点。十几个学生丢下书包要下地挣工分去了。

这景况,愁死了徐尚大:山里人祖祖辈辈没文化,村里许多人家没一人识字,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所学校;这学校要一垮……刘达平发现,丈夫经常半晌半晌的坐着发呆,日渐深陷的眼眶里总转动着就要滚出来的泪珠。

刘达平深深的理解自己的丈夫。他在山区教书已经10多年了,经常对妻子说:“我们这偏僻的穷山区,最缺少的是文化。我认准了教书这门职业。为了山里娃儿有文化,要我付出啥子代价都可以!”

那天,刘达平对丈夫说:“干脆把学校搬到自己家里来吧!我们有一间带楼的堂屋,再向隔壁二哥家租一间,不就是3间教室?那样的话,学校就再不用东搬西迁的了,我也还可以帮你照管一下学生娃娃们。”

经上级批准,双河村民办小学真的办到了刘达平和徐尚大的家里。徐尚大挨家逐户的把本村和邻近村的几十个学龄儿童都请了回来,变成一个三级复式班。

山村又响起了朗朗读书声。山民们循声望去,脸上都绽出了笑容。

可那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呵!拆下一扇门就是黑板。墙上凿些洞,十几块长木板,一头搁在墙洞里,一头搭在石头上,就是课桌。再加上刘达平娘家陪嫁的桌椅板凳,就是全部的办学条件了。上级曾经派过5个教师来这里同徐尚大一起任教,后来都找理由调走了。

“我一个人也要把学校办下去!”徐尚大把决心表给妻子听。

作为民办教师,徐尚大每天一早得同社员们一起出工,10点左右回家吃饭,教书,下午放学了,还必须去生产队出两个小时的工。只有到了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备课、批改作业。他累得咳嗽吐血了,这使妻子刘达平揪心似的难过。她总想:“我要是能帮上点忙就好了。”

终于有一天,刘达平对丈夫说:“我可以帮你批改数学作业本!”看到丈夫的疑惑眼光,她又说:“虽然我只是小学毕业,可读书时一直是班上的数学尖子。我保证不会把学生的作业改错。”

从此,刘达平每天晚上收拾完家务,便勾勾叉叉的批改起学生作业来。同时,还在丈夫帮助下自学中学课程。

1976年春上,学校发展到有5个年级的复式班,学生增加到100多人,这年秋天,为了满足山区儿童的求学愿望,徐尚大又增设了初中班。在此之前,附近几个村的孩子要上初中,必须到100多里外的区中学。

办了初中班,徐尚大一人更加忙不过来了。从外面调进教师,仍然无望。这时,刘达平只好“赶鸭子上架”,壮起胆子登上讲台,顶了丈夫的数学课。

学校发展了,学生多了,校舍和办学条件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初中班,一半以上学生都是外村人,每天上学要往返50里山路。他们很希望在学校寄宿。可现在的情况,刘达平和徐尚大想尽了办法也只能“自己家的饭桌上添几双筷子,在两个娃娃睡的大床上挤几个做伴的”。

“把学校搬到家里来的时候,我就打过主意,我们一定要想办法盖一所正经八百的学校!”刘达平说。

可事情哪有他们想的那么简单!那时,他们两人每月的民办教师补贴总共有20来元,即使全部用来贴学生的书本费也还不够。

除了学生和学校以外,刘达平和徐尚大很少能顾及他们自己和子女。他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乖儿听话,各自去耍,爸爸妈妈忙!”

1983年9月13日,夫妇俩从晚上忙到凌晨3点半。刚睡下,刘达平想起小学班的数学作业还没批改完,又披衣起了床。这时她听见床上9岁的二儿子徐茂林惊叫一声:“妈呀!”她过去伸手一摸,发现茂林发烧得如一团火,浑身发抖。这时她才想起,平时脚不停手不住的茂林,好几天前就蔫头蔫脑,不声不响的,没想到高烧成这样。

刘达平赶忙唤醒丈夫,背着茂林去乡医院。路上,夫妇俩还在商讨初中班新生的教学问题。这时,伏在徐尚大背上的茂林一阵抽搐,接着又是一声惊叫:“妈呀!”待放下来用手电一照,只见茂林双眼朝着爸爸妈妈痛苦的睁了几下,便慢慢定住了神。刘达平用手摇了摇茂林的脑袋,大声呼唤:“儿!我的儿……”久久没有回音。她两腿一软,晕倒在路上。

这天下午,当刘达平醒过来时,茂林的尸体已由乡亲们安排掩埋了。

第二天早上,她拖着虚弱的身子,又准时走进教室。她对学生们说:“同学们,老师家有点私事,耽误了你们一天功课,很对不起大家……”学生们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嗡”地一声,一齐放声大哭起来。

他们还在梦想着盖一所“正经八百”的学校。

“无非是再多吃一点苦,我们先把材料凑齐。”刘达平成竹在胸:“不是许多人从山上煤矿往大宁河岸边运煤挣力钱?你可以挑120斤,我挑80斤也不成问题。我们每天晚上跑一趟,可以挣一元钱。不就是20几里山路嘛!”刘达平另外还算了一笔帐:她有刺绣枕套的手艺,每晚少睡一个把钟头可以绣两对,这又可以挣一块半工钱,山上盖房的木料卖五元钱一根,两个人的活钱一个星期至少可以买回两根木料。

徐尚大被妻子说得舒心的笑了。

从那以后,一连4年,双河民中的学生和乡亲们都发现,徐尚大和刘达平每天在辅导完寄宿学生的晚自习以后,就挑着箩筐摸黑出了门,不论是天晴还是下雨。他们不明白,两位老师深更半夜干啥去了?有人问他们,夫妇两只是淡淡的回答说:“出去挑了点东西”。

1982年,当学生回到家里高兴地告诉家长“我们老师买齐了500多根盖新学校用的木料”时,许多人简直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
  • 中国西藏网06-16

    来源时间为:2023-04-18我的家乡是错那,西藏的一个边境小县。除此之外,我不想给她任何标签。说起来,我生在隆子县,从一岁到七岁我都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湖边。七……

  • 探寻民族民间文化瑰宝记06-16

    男,重庆忠县人,生于1951年10月,硕士研究生学历。1969年3月入伍参加工作,1974年进入西藏日报开始新闻人生。现任光明日报四川记者站站长。1974年至1……

  • 国家电网公司为西藏措勤县培训首批电力工人06-16

        近日,13名来自西藏阿里措勤县的青年在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完成了为期4周的电力专业培训,将成为措勤县第一批经过专业培……

  • 山南市扎囊县扎塘镇白仲村崩阿尼家的脱贫故事:“如今的幸福生活比蜜甜”山南市扎囊县扎塘镇白仲村崩阿尼家的脱贫故事:“如06-16

    图为崩阿尼(前排中)家的全家福。记者段敏摄图为崩阿尼在清扫村里的道路。记者段敏摄“自从来了共产党,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脱贫后,崩阿尼经常给外孙们唱这首过去村……

  • “乡村振兴那曲奋进”|荣誉专栏(十一)06-16

    来源时间为:2022-12-18友情提示点击上面“网信比如”可关注哟~获奖团体比如县第二初级中学初三10班才旦旺秋(干部职工家庭)获奖项目那曲市第一届“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