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生活条件困窘,但他丝毫没有耽误对妻子的治疗,带着妻子拜访过许多医生,到处打听医治的方法。尽管因为病情特殊,治疗效果不明显,但他从未放弃过希望。他也没有因家庭困难、家务劳累,让两个孩子辍学,而是坚持让两个孩子完成学业。
19年来,无论多苦多累,晁世峰心里没有丝毫抱怨。如今,在他细心照顾下,妻子的病情有了初步好转,两个孩子也有了工作。
晁世峰荣登“中国好人榜”。
550徐秀玉
徐秀玉,女,汉族,1952年6月生,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城阳村社区居民。
近半个世纪,徐秀玉悉心照顾年迈婆婆,是远近称赞的好儿媳。
1975年,徐秀玉嫁给丈夫袁以松。结婚时,两位大姑姐早已嫁人,丈夫又常年务工,她为打消丈夫一家后顾之忧,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46年间,她悉心照料婆婆,体贴入微、无怨无悔,从没和老人家红过脸。几十年如一日,徐秀玉每天早早起床,帮婆婆洗脸梳头、整理衣服;照顾老人口味,变着花样做可口饭菜;每个天气晴好的日子,社区居民都能看到一对幸福的身影,那是徐秀玉陪伴婆婆在楼下晒太阳;婆婆因为严重驼背,经常腰酸背痛,她常备热水袋和抱枕,侍奉左右、按摩理疗,缓解婆婆的病痛……
2019年,103岁的婆婆生病住院,病情一度恶化。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建议保守治疗。婆婆住院期间,她寸步不离、精心陪护。在医院无法继续治疗的情况下,徐秀玉没有放弃希望,与家人慎重商议后,带婆婆回家休养。为更好加以照顾,她跟婆婆同睡一张床,24小时随时看护,常常忙碌一整天,睡不上个囫囵觉。3个月后,婆婆奇迹般恢复健康。从不能翻身到下床如厕,再到与全家围桌吃饭,老人家的精气神越来越好。
徐秀玉的孝心孝行带动一家、示范一方。儿女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养成孝老敬亲、和善为人的优良品行。街坊四邻都以徐秀玉和她的家庭为榜样,传递着孝老敬亲的良好家风。
徐秀玉荣获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
551徐玲玲
徐玲玲,女,汉族,1970年8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涪陵区税务局货物与劳务税科二级主办。
以拳拳之心报养育之恩的徐玲玲,无微不至照料中风瘫痪23年的养父和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养母。
1971年,1岁的徐玲玲来到养父母家中,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从来到这个家庭的第一天起,她就被养父母捧在手心疼爱、呵护。1998年,28岁的徐玲玲遭遇家庭变故,养父中风瘫痪。徐玲玲与养母共同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担。寒冬,养父大小便频繁失禁,她洗了又换、换了又洗。她总记得给养父灌上暖水袋,却忘了给自己添件薄棉衣。深夜,养父积痰咳嗽,她不眠不休,一次次给养父拍背、喂水,直到养父有微微鼾声入睡。多少次养父心血管疾病突发送医,她挂号送检、忙前忙后……她鼓励养父用还能活动的左手叠被、刷牙、吃饭、写字、如厕,还手把手地教养父使用遥控器、手机和电脑,让养父足不出户便可浏览“天下事”,让他的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2011年以来,徐玲玲的养母也先后经历双目失明、腰椎粉碎性骨折、脑供血不足并发症等10余次住院治疗。最近几年,徐玲玲的养母又罹患阿尔茨海默病,记忆力衰退严重。她为延缓养母记忆力的衰退速度,不厌其烦地教养母使用微波炉、电饭煲、暖手宝、智能电子锁等家用电器。她还带着养母参加旅游团,让老人在游览山水间开阔眼界,给生活留下美好记忆。
徐玲玲荣获全国爱老敬老助老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552郭丽华
郭丽华,女,满族,1973年1月生,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大四家子镇扎兰村村民。
郭丽华是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孩子心中的好继母,公婆称赞的好儿媳。她带着前公婆改嫁,用挚爱深情撑起一片幸福天空,用实际行动传承孝老爱亲美德,让两个原本残缺的家庭成为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在当地传为佳话。
郭丽华23岁时与本村一名小伙相恋结婚,婚后与公婆一起生活,育有一女一子,一家人其乐融融。2005年,郭丽华的丈夫被确诊为脑部恶性肿瘤,尽管做了手术,两年后终因病情恶化而离世,留下幼子和年迈双亲。当时只有33岁的郭丽华下定决心振作起来,挑起生活的重担。
由于给丈夫治病花掉了家中积蓄,郭丽华为一家老小生计没日没夜劳作,在生活上照顾、在精神上温暖二位老人和两个孩子。婆婆腿脚有毛病,行动不便,牙齿和胃口也不好,她就换着花样给老人家做饭。在郭丽华的陪伴和照顾下,公婆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逐步好转,两个孩子也在她的培育中健康成长。
丈夫去世后,郭丽华告诉公婆从今以后自己就是他们的女儿,他们就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都不会分开。公婆对儿媳的孝行看在眼里,疼在心上,都支持她改嫁。几年后,经人介绍,她带着公婆嫁给了邻村一位村民。在这个新组建的大家庭中,郭丽华与再婚丈夫以诚相待,彼此关爱,尽心尽力孝敬前夫的父母和现任丈夫年迈的母亲,对现任丈夫未成年的儿子视如己出,日子过得温馨和睦。逢年过节,哪怕再忙再累,她也要带着子女陪伴在3位老人身边,给他们里里外外换个新。婆婆逢人便说,这个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亲。
在她的培养教育下,3个孩子勤学奋进,知情达理,敬老爱老的种子也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如今,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沈阳工作定居,把挣到的第一份工资交到他们手中;大儿子被一家企业高薪聘用,带着媳妇孩子落户沈阳;小儿子正在读初中,品行优秀,学习成绩优异。
郭丽华荣获辽宁省道德模范、辽宁省最美慈母贤妻孝女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553唐翠玉
唐翠玉,女,瑶族,1967年5月生,中共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茶油村妇联主席。
唐翠玉扛起家庭重担,悉心照顾患病的婆婆。婆婆去世后,先后把丈夫家无人照顾的亲戚邻里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
1986年,她与村里的青年教师蓝如川结婚两年后,瘫痪在床的婆婆蓝氏又身患骨髓癌,生活不能自理。由于丈夫在茶油小学任教,照顾婆婆的任务就由唐翠玉一个人承担。每天,唐翠玉白天给婆婆喂饭喂药,端屎倒尿,揉洗身子,梳理头发,时常为婆婆翻动身子;晚上,为方便照顾,她和婆婆睡在一起。为治好婆婆的病,她跑遍全县寻医问药。当已有7个月身孕的她,走山路到十几公里外的岩滩镇买药回来时,不慎跌落到山路下,以致流产。为减少婆婆病痛带来的痛苦,治好她的病,唐翠玉甚至把陪嫁的棉被等物品一样一样地变卖,并向熟人借钱,一心一意服侍救治,直至婆婆病逝。
2013年5月,唐翠玉在自家隔壁建起“绿叶爱心家园”,把丈夫家无人照顾的亲戚和附近无人照顾的81位乡亲,接到自己家一起生活。在她照顾的贫孤儿童中,有13名考上大学。
唐翠玉荣获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554黄思林
黄思林,女,汉族,1995年6月生,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竹岐乡半岭村村民。
4岁时,父亲摔伤导致高位截瘫;7岁时,母亲不幸离世,她尽心照料瘫痪父亲19年。
1999年,黄思林的父亲黄敬梁在工地工作时不慎从脚手架上跌落,导致高位截瘫,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2002年,母亲不幸离开人世,留下当时年仅7岁的黄思林。在亲戚的帮助下,年幼的黄思林毅然扛起了照顾父亲的重担,成为家里的顶梁柱。瘦小的她煮饭时踩着板凳去够灶台,给灶膛添火时眉毛差点被火星烫没。每天放学后,她总是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洗菜做饭,喂父亲吃饭,自己吃完饭、写完作业后,又为父亲擦身、清理卫生、按摩身体。就这样,她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学习,坚持完成了初中学业。
初中毕业后,懂事的黄思林不想抛下父亲独自去高中寄宿,也不愿一直靠别人接济生活,她决定放弃升学,开始打工挣钱养活自己和父亲。“带父打工”的条件让她的求职之路屡遭碰壁,她只能就近干一些饭店洗碗工、工厂搬货钟点工等零散工作。打工期间,她每天早上5点半就起床给父亲按摩手臂肩膀、擦背、煮饭、喂饭,然后用轮椅推着父亲出去散步,把父亲送回家安顿好后才出门打工。下班后顾不上休息,她又忙着给父亲煮饭、喂饭、清理卫生,夜里还要爬起来三四次为父亲翻身。这些看似日常的动作,她从7岁时就开始做,一做就是10多年。
在政府和热心人的帮助下,黄思林终于找到一份既稳定又方便就近照顾父亲的工作。她面对别人介绍对象时,仅提出一个要求,就是要“携父出嫁”。黄思林的坚强与孝心吸引了善良的刘宜和。两人成婚后同甘共苦,共同承担家庭责任,黄思林也有了更多时间陪伴父亲。
有人问黄思林:“怎么可以坚持这么久?”她说:“这不是坚持,是幸福。”黄思林勇敢面对生活、不离不弃照顾父亲的事迹,受到当地群众称颂。
黄思林荣获福州市道德模范称号,当选“感动福建十大人物”。
555梅爱平
梅爱平,女,汉族,1984年3月生,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魏太务村村民。
梅爱平从小照顾体弱多病的养母,长大后带着母亲出嫁,一如既往悉心照料。
1984年,梅爱平被梅阿姨在路边发现并抱养。后来养父母离异,她和养母相依为命。没有收入,梅阿姨却想尽办法供女儿读书。懂事的梅爱平,在母亲的帮助下学会了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放学回家后,她帮母亲按摩通络,给母亲背课文、讲故事,让她开心,帮她减轻病痛。梅爱平为照顾母亲和支撑这个家庭,完成大专学业后就开始务工养家。
2005年,她带着母亲出嫁。婚后,梅爱平同时照顾养母和公婆,虽然更加忙碌,但她总是尽心尽力,让几位老人心情舒畅、衣食无忧。公婆心疼儿媳妇,也尽量帮她分担一些,有好吃的就送给亲家母,每天和她聊天解闷。梅爱平做母亲后,公婆担负起看护孩子重任,让她多些时间照顾母亲。
10多年来,梅爱平坚持每天3次把母亲从床上搬到床下定时按摩,尽量减轻老人痛苦。小两口为了母亲的病四处求医问药,让老人病情得到控制。老人经常哽咽着说:“爱平就是我的亲生好闺女,就是我的手和脚,没有她,我活不到今天”。在感恩孝老的家风影响下,她的孩子也学会了悉心照顾姥姥。
街坊四邻谈起这段佳话,都对梅爱平竖起大拇指,她总是说:“这不算什么,没有她,我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就是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