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1-10
黔中砥柱,枢纽德江。位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成渝经济圈、黔中经济圈的“交汇点”,是国家住建部批复的黔东北区域性专业型中心城市、省委定位的区域性支点城市。辖11个镇8个乡3个街道344个行政村,总人口56万人,国土面积2072平方公里。
近年来,德江县紧扣加快建成新时代黔东北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定位,立足“十四五”规划布局,创新推出“疏老城、活新城”总体思路,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治理水平,丰富城市内涵,围绕建设区域性枢纽之城、商业之城、产业之城、教育之城、绿色之城,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编织交通密网,打造枢纽之城
编织水运网。以协力构建贵州省水运大通道,北入长江门户,连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目标,将乌江流域途经县域的共和码头提级为“500吨级”,复活沉寂近20年的“黄金水道”。截至目前,新建的2艘500吨级散货船“航电609、航电611”和之前的11艘500吨级船舶顺利吉水,并迎来开阳港区北上长江首航货船顺利通航的繁华盛景。
编织陆路网。紧扣脱贫攻坚“四场硬仗”战略机遇,加大城镇路网规划建设力度,构建城乡“一小时交通圈”,彻底破解群众出行难问题。截至目前,完成县乡村三级公路新建和改扩建1584条5519公里,实现全县344个行政村2929个村民小组“组组通硬化路”目标,开通313个乡村客运站点,完成国道G352、G326和省道S203、S204、S303共361公里改扩建工程,实现杭瑞、沿德、德务高速公路过境德江里程99.68公里,开工德江至余庆高速公路。力争规划过境德江铁路建设,聚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编织航空网。为建成水陆空互济、四连八通的枢纽之城,县委、县政府高位谋划,于2021年8月,黔北(德江)民用机场初步设计获得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和贵州省发改委批复。根据规划数据显示,一期工程按年旅客吞吐量5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50吨的目标设计。机场主要服务区域为铜仁市的德江、沿河、思南、印江、石阡和遵义市的凤冈、务川、道真等周边县近500万人口。已于2021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
丰富业态布局,打造商业之城
提升城市品位。按照“疏老城、活新城”思路,优化“一核一心一区五带”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重点对城区人行步道、背街小巷、玉溪河畔、城市夜空等进行提级改造,将县城周边6个乡镇列入同城化发展,其余乡镇按区位优势分别打造成“红色文化+农旅”“乌江航运+旅游”“休闲避暑+康养”等专业型乡镇,从商业功能、行业融合、项目谋划、服务保障等全面配套优化。截至目前,领先完成南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全面推进老城区商业中心段提级改造,深化北城工业集聚区业态扩能转型升级。
优化商业商圈。借助大数据平台,线进改善型、提升型、高端型房产市场和高端品牌商场商圈入驻德江。截至目前上推行“互联网+”商业模式,扶持一批淘宝、1688平台、京东等平台网店,挖掘网红带货资源,推进大数据与商业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线下重点引,高标准打造商业综合体1个、步行商街2个、专业商贸市场3个、汽贸园1个、农贸市场6个。培育活跃电商企业11家、电商店铺96家,建成农村电商运营服务站点39个。引进合力超市、大润发超市等4家大型商业超市入驻德江。
健全物流体系。依托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空前规划北城集聚区智慧物流仓储中心、共和物流园加油站、武陵山信息服务园等现代物流项目,健全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绿色物流体系,全新打造集智慧物流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基础服务平台等一体的全物流链条。截至目前,建成黔东北区域“交邮融合”示范中心,完成县域22个乡镇和街道“交邮融合”快递合作点建设,日处理快递量达4.2万件。建成煎茶冷链物流园1个,年处理冷链物品12万立方米。
做大经济总量,打造产业之城
做大农特产业。围绕国家住建部批复的黔东北区域性专业型中心城市定位目标,高位推进“三带两区”产业布局,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推出肉牛、天麻、花椒品牌,同步发展脐橙、核桃等特色产业和“复兴猪”地标产业,集中打造黔东北农特产品加工中心,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截至目前,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2家,建成复兴、坳田肉牛产业等示范园5个,全县存栏肉牛14.84万头,年出栏肉牛4.99万头,产值5.6亿元。建成高山、沙溪天麻示范带,开发天麻系列产品10个,年种植天麻面积50万平方米,综合产值3.25亿元,并获得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有机产品认证。全县种植花椒20万亩,稳坪镇金庄村花椒列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做强工业产业。围绕200亿级园区规划目标,创新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园、特色农业科技园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现“一区三园”集群化发展。印发了《贵州德江经济开发区城北工业园区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企业转型升级及退让实施方案》,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对“僵尸企业”实行“腾笼换鸟”,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推动工业企业、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截至目前,全县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户,年产值达19.25亿元。引进工业类项目21个,投资总额15.5亿元。实施“腾笼换鸟”项目企业7个。
做优旅游产业。以“一城四区”旅游产业布局为主线,依托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积极推进枫香溪红色会址、五彩洋山河、乌江秘境等A级景区转型升级,创新推出“旅游+”“+旅游”发展机制,主动融入梵净山生态旅游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旅游线路、遵义红色文化旅游圈、乌江生态文化旅游带,与周边地区游客互送和景区互认,聚力唱响“乌江秘境·欢乐德江”品牌。截至目前,枫香溪红色会址、五彩洋山河、乌江秘境等旅游景区景点火热推出,现有旅游出行类企业11家,2021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30.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9亿元。
深化教育改革,打造教育之城
优化教育空间。围绕高等教育优、高中教育强、职业教育好、基础教育实、学前教育惠的黔东北区域教育中心目标,创新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机制,主动适应高考综合改革,落实义务教育“双减”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教育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积极推进乌江学院、贵州工程职业学院提级扩容,拟引进社会资本新建2所医疗、工业等方面高等学院,全面推动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建成高等学院2所,中等职校1所,县级高中3所,民办高中2所,组建集团化办学初中教育6个,小学教育7个,学前教育县级集团5个、乡镇集团21个。
强化师资水平。出台《德江县“十四五”期间“强师工程”实施方案》《德江县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方案,深入实施铸魂、提能、薪火、强根、增效、建强等“六项行动”,通过开展“观听查研”教学视导,引进“名师教学”、推选一批“学科领头人”、举办“优质课”大比拼、培育“三名工程”等重要举措,全新打造“教研联盟”升级版,推动全县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以来,视导组推门观课1300余次、反馈并整改问题1267条,引进省内教育外专家68人次,举办优质课竞赛42次,选任学科领头人117名,培育名校(园)长20人、名师74人、名班主任24人、骨干教师959人。
净化校园环境。始终把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先导,率先实施新时代强师工程,狠抓师德师风建设,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先后邀请国家级心理咨询师、省内外教育专家等开展师德专题讲座,通过以案说教、组织观看警示教育和开展违规接受“吃请”等专项治理行动,让全体教师遵法纪、知敬畏。2020年以来,邀请专家开展师德师风讲座100余场次,受训教师6000余人次。
守护绿水青山,打造绿色之城
守护山水底色。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贵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机遇,扎实推进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继续在重点区域实施封山育林,全力实施25度以上陡坡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等林业生态工程。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投入绿化资金4亿余元,完成营造林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3.57%,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
永葆环境原色。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围绕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农业面源污染等突出问题,印发了《德江县2021年党政领导包保督导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双组长”,建立“双牵头”工作机制,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截至目前,全县实现畜禽养殖场排放、工业污染治理全面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4座、乡镇级污水处理厂19个,日处理量达3.5万吨。县城区污水处理二厂日处理10000m3/d扩容工程即将投运。
增靓城市美色。围绕争创省级园林城市核心目标,持续加大城市卫生配套设施投入,全面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生活垃圾处置机制,积极开展城区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餐饮燃煤油烟排放等综合整治行动。重点打造贯穿主城玉溪河滨休闲景观带,同步推进北城公园、大洞沟公园和大犀山体育公园建设,全力构建山水相依、生态宜居的绿色之城。截至目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文明城市,高品位建成占地2.2万平方米的玉溪河滨休闲景观带,提改城区雨污管网51.72公里,引进日处理量500吨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1个,配备整体式新型环保垃圾中转站9座,日处理量10吨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1个。(李润、刘飞)
来源:铜仁日报
责编:顾兰云、陈康清)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挂壁公路守护人(点赞新时代)
在石板河村的挂壁公路上行走,需要很大的勇气。头顶的岩石似乎触手可及,一面是山体,凹凸不平,另一面是深谷。…
吉他出深山弹奏致富曲
铿铿锵锵,嘈嘈切切。一把吉他,正在接受检验。…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