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重庆9月8日电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有哪些症状应该看心理医生?遇到问题怎么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解决?如今,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了压在家长们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是家庭的问题,也是社会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呵护祖国“花朵”健康阳光成长。
如何为孩子更好地通向家庭、学校和社会搭起一座桥梁?在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上,合川区精神卫生中心致力于依托引进专业心理咨询师、成立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深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录制宣教视频播放等方式,为区域内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保障。
唐家林医生与患者进行交谈。合川区精神卫生中心供图
缺失“力量”探寻心疾因素
“近年来,咨询中心的患者大都是青少年,而且仍呈增长趋势,主要表现为严重失眠、焦虑、抑郁、不愿上学社交,严重的甚至觉得生活没意义。”心理服务中心主任、合川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站长唐家林表示,成人患者的心理问题普遍由于社会压力大引起,而青少年患者则绝大部分是受家庭因素影响,由于成长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导致。
2019年,刚上初一的小王在母亲的陪伴下第一次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就诊。小王全程低着头一言不发,据小王母亲讲,小王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初一后突然不愿上学,整天不出门,不讲话也不看人。
在心理辅导站坚持诊疗三个月后,小王终于抬起了头,但仍不讲话,“我就跟他面对面看着,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都不说话。”唐家林介绍,小王看着他是因为对外界的不信任,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确认的过程,是在唐医生身上找寻一种安全感。
经过半年漫长的治疗,唐家林仍记得小王的第一句话,“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意义。”小王用毫无感情的语言讲出了这样一句话。经过长期了解,唐家林判断小王的心理问题是由家庭教育和环境导致的情感缺失。
由于小王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虽吃饱穿暖,但精神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无人跟他沟通交流致使他内心世界空洞,对情感的感知也逐渐变弱,直到对生活失去了目标和希望。直到现今,“小王仍在治疗中,但他会开口读课文,也会走出门跳绳运动了,一切状况都在变好。”
父母离婚、频繁吵架、长期缺乏陪伴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关怀与理解,久而久之,负面情绪积压过多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此外,唐家林也强调,孩子心中的力量很重要,家庭过度的高要求或者溺爱,都容易导致孩子无法正确树立心中的力量,不能正确评估自我、缺少抗压意识与能力等,一旦遇到生活中的矛盾与挫折,则极容易丧失信心、对生活失去希望。
关爱护航点亮孩子“心窗”
“今天很无趣,什么也没发生。”
“今天天很蓝,有几朵白云。”
经过半年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心理治疗后,小美写下日记,渐渐找回对生活的信心,慢慢学会理解别人,开始发现生活中的小美好。
此前,小美一度产生厌世心理,甚至多次产生轻生念头,所幸都及时发现并阻止。唐家林了解到,小美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母亲事事关怀备至,甚至有些溺爱,导致她养成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进入初中后,小美不理解同学,不会与人相处,时常感到受挫,心里的挫败感累积造成心理问题的产生。
在治疗中,唐家林采用小组心理治疗法,将小美与另外几个同龄患者聚集在一起治疗,通过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来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从而把心里的负面情绪都宣泄出来。唐家林再结合单独交流,告诉小美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不能理解别人的情绪在所难免,要学会去原谅、去理解。经过半年的诊疗,小美明显对生活开始有信心了,将在今年九月再次入学。
据了解,心理医生在面对不同患者时,心理诊疗方法也是因人而异。除了与患者进行交流、说理等心理指导法外,还有绘画、音乐等心灵陶冶法,心灵控制法和沙盘疗法等,通过心理医生再将诊疗与家校进行有效结合,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健护航。
为更好的预防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疾病,近年来,唐家林时常带领辅导站的心理咨询师走进各个校园,以团体心理辅导、集体讲座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此外,唐家林还带领团队定期录制青少年心理健康宣教视频,引导家长和教师对青少年精神层面的关心与重视,“家校联合”做好青少年心理防护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好地守护孩子身心健康。
“只有在学校和家庭的协同护航下,孩子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我,拥有完善的人格,才有力量去积极面对压力与释放压力。”唐家林表示,心理医生就像一面镜子,在与患者交谈中与患者产生共情,让他们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重新打开他们心中美好生活的那扇窗。
答疑解惑搭建心灵“驿站”
通常情况下,由于对心理健康没有更好的认识,人们总是对心理疾病会产生一些误区,如身体健康就是生命健康、心理咨询无用论、短时间就能把心病治好等。那么对于孩子来讲,究竟哪些表现可能是心理问题引起的呢?家长应该如何做呢?唐家林主任给出了以下几个方向和建议:
孩子肥胖可能是心理问题?
大多肥胖的孩子都存在暴饮暴食的坏习惯,而这种坏习惯的行为背后或许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据了解,孩子暴饮暴食其实是在弥补内心的心理缺失或者是在释放过高的焦虑和心理压力。“只有吃东西才能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愤怒时狠狠地咀嚼食物的感觉,会让自己愤怒的力量得到释放。”这时家长要注意缓解孩子情绪,如不得到良好发展往往会造成心理疾病。
孩子过度“乖巧”可能是心理问题?
从心理咨询的各种案例看来,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有很多是家长眼中比较“乖巧”的孩子。他们太容易为别人着想,从而也容易自我攻击,过度的要求自己、责怪自己、抱怨自己,因为在大人心中他们是懂事的孩子,是善良的大人,哪怕不喜欢也会强迫自己,所以他们并不开心,并不快乐,长时间下来,心理问题很容易累积在心里。
作为家长怎样预防、关爱孩子心理健康?
在唐家林医生看来,父母首先要注意自身的人格成长,做个有“力量”的人,在面对挫折、困难时,积极面对,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对孩子的心理承受力、人格的成长有极大影响;其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对孩子经济上的给予,更重要的是在精神陪伴方面多关心孩子,适时“推一把”,鼓励他们走出父母的怀抱,培养其自我生活的能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较为重要。
“心理也需要‘营养素’,我们很多人只知道孩子身体成长需要营养,其实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一旦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唐家林医生表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要,需要各方面的“营养”来浇灌,希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一起守护孩子们心中的“力量”,守护阳光、守护梦想。(陈琦、宋晓鸿)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