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就是重点,不是任何学校能替代了的”
推行新郑模式郑州受阻
尽管“新郑模式”在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硬件设置三不变的情况下,均衡了新郑市的高中教育资源,解决了“择校风”,但对于“新郑模式”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歇过。
1998年,刚建成开办的三中加入了新郑市的“均贫富”式的分配生源之中。
这年的“均贫富”还是采取渐进式,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一中在这次分配中,只能先行挑选100名优质生源。其余生源再以微机进行排位,分成三份,三所高中随机均分所有的生源。
进一步的“均贫富”行为在新郑教育界引发更大的反响,此时,新郑市政府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反对“均贫富”者称:这样会把新郑市的教育搞乱,一中是个名校,“均贫富”方法将会让一个名校不复存在。
一位政协委员即以“均贫富”为提案,直陈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交市政协常委会表决取消新郑市教育的“均贫富”做法。
时任教体局党委书记的朱德民则力挺“均贫富”。他认为,均衡教育资源,受益者是大多数的学生家长。这一说法得到了市政府的认可,新郑市教育资源“均贫富”得以继续施行。
但在新郑一中的不少人看来,新郑市“均贫富”还是让新郑市一中“深受其害”。
一中常务副校长王天才表示,一所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能得来的。对于从1995开始的“均贫富”,直到今天,他还是不能完全理解。
在他看来,几年的“均贫富”,3所学校也只是在生源与师资力量两方面扯平,但文化积淀却不是一天两天能扯平的。
他坦陈,一中之所以能保持名校风范,并非一己之功,县里优秀的初中给了一中支持。
在他看来,重点就是重点,不是任何学校能替代了的。王天才希望尽可能保持对一中优秀初中生源的支持。优秀生源聚在一起会有一个好的文化和学习氛围,对于培养特色人才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中校长赵宗华则不同意王天才的观点。他认为,公民都有享受国家资源的权利,“均贫富”的分配方法恰恰能让更多、更广的学生及家长受益。“国家需要的是各方面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几个尖端人才。”他说,“对于全民素质的提高,‘均贫富’来的直接也很有必要。”
新郑“均贫富”成果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相关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2006年4月,郑州市政府在新郑市召开了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重点推介新郑“均贫富”经验。
此后不久,郑州市政府结合新郑经验,出台了《关于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若干保障机制的意见》,下发到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均衡模式,郑州市区内并没有推行。
郑州市教育局宣传外事处处长崔林斌表示,郑州市高中学校的数量太多,管理归属也很复杂,把新郑市的“均贫富”方法拿到郑州推行是不现实之举。
对此,河南教育学院副教授张宾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新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经验值得推广。
张宾分析指出,推广“均贫富”经验,意味着分配教育资源的公平原则。“择校风”愈演愈烈,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在很多地方,一个县有一所重点高中,所有的优质资源都集中在这里,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之间的差距就不难理解了。
“当然,‘均贫富’只能在一个时期内起到作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风’问题,政府必须从规范示范高中建设入手,大面积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这是个长期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有足够的准备和应对办法。”张宾说。(记者潘志贤通讯员范友锋)
责编:逯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