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初中网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正文

大凉山里“暖流”涌

2023/7/10 5:51:33 点击:

四川省美姑县牛牛坝乡,一位彝族姑娘正在学习广式刺绣。

本报记者王俊岭摄

凉山彝族自治州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们制作的手工艺术品。

本报记者王俊岭摄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古人对这片土地的描述,亦是“凉山”名称的由来。凉山风景秀美、资源丰富,但因群山环绕,交通不便,是脱贫攻坚战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在全国52个未摘帽贫困县中,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就占到了7个。

凉山脱贫攻坚现状如何?有哪些最新变化?近日,记者深入凉山腹地采访时发现,在开发性金融的带动下,凉山贫困地区易地搬迁安置、教育助学贷款、特色产业扶持等都呈现出加速冲刺态势,贫困群众在奔小康的路上正感受到强大的“暖流”。

培育产业,调动一切资源要素

真扶贫、扶真贫,就要充分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别看穷,凉山并非没有资源,在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稀有矿产等方面,潜力不小。

安宁河绵延300多公里,被称为凉山的“母亲河”。沿河谷内的108国道行驶,一台台迎风而立的巨大风电机组迅速进入视野,提示过往行人已经进入中国首个山谷风力发电场——德昌风电场。

“安宁河谷的风速能达到6米/秒以上,开发好这笔宝贵的资源,对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德昌风电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雄对本报记者说,为了开发低速风区的电力资源,企业反复实验,最终采取加长风机叶片、优化机组布局、研发全新机型等举措,成功实现了河谷风能的利用,目前发电已经接入四川省电网。

设备制造、进场施工、电场巡检、后勤保障……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不仅给当地农户带来了租金收入,也产生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东方电气风电(凉山)有限公司的厂区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风力发电机叶片加工定型作业。车间走廊的展板上,“2020年1—6月出售机组100台套”“预计全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等信息,让每个路过的人眼前一亮。

据该公司综合管理部总经理胡星介绍,公司目前在岗员工中有500多本地人,占到了绝大多数。本地员工中还有近两成属于彝族、藏族、傈僳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如果满工满产的话,在岗职工每月收入能到六七千元,即使生产任务不重,职工每月收入也能达到四千多元。“下游投资需求稳定,我们这边就不愁没活儿干!”胡星对记者说。

风电从无到有,开发性金融功不可没。在凉山的风电开发中,国家开发银行是首家承诺并发放贷款的银行,累计向中国电建德昌风电、国电投喜得风电、华能昭觉风电等16个风电项目发放贷款65亿元,支持装机达151万千瓦,有力带动了凉山“千万千瓦风电基地”建设,吹响了“风电扶贫”的冲锋号。

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对开发性金融来说,支持安宁河谷开发风电并非易事,贷款审批前后大家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经过对本项目预期现金流的反复推演测算,以及与项目开发企业密切沟通后,才最终确定了稳妥的贷款方案。

易地搬迁,下山上楼“一步千年”

交通不便、居住分散、生产方式原始、要素流通不畅……长期以来,这些问题都是制约凉山发展的“拦路虎”。“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解决办法就在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走进昭觉县南坪社区,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智能电表可以自动扫码缴费、进出楼栋可以人脸识别、周边商铺配套齐全、公共绿地摆放着各种健身器材……这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很“宜居”。今年8月,66岁的彝族阿婆子者哈曲带着孙子孙女搬到了这里,宽敞的客厅,明亮的卧室,与曾经的居住条件可谓“天壤之别”。“这就是咱期盼已久的好日子!”子者哈曲笑着说。

除了居住环境“一步跃千年”,“下山上楼”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更为贫困家庭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在美姑县牛牛坝乡,吉克依果、吉克阿呷莫、吉克拉果、吉克吉洛四兄妹是当地的“小名人”。前几年四兄妹全家年收入仅1万元出头,是典型的贫困户,但四兄妹聪颖好学,2016—2019年间,四人先后考上了大学,并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的助学贷款。

有了知识,还要有用武之地。“‘下山上楼’带来了人员居住的集中,国家大力支持扶贫安置点发展各种产业,因此我最终选择去当地一家银行从事金融工作,争取为加快本地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吉克依果对本报记者说。

哥哥树立了榜样,弟弟妹妹也跟着学。吉克阿呷莫在西昌学院读数学专业,她寻思着如何让自己的专业知识发挥最大的作用。“搬迁到安置点后,大家的居住环境改善了,生产生活方式也快速向城里看齐。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金融、农业等产业应该有不少新的发展机会。”

吉克阿呷莫的判断很准确,不少产业正因安置点的落成悄然兴起。在吉克依果四兄妹家不远处的牛牛坝刺绣厂,几十位彝族妇女正在认真地将精美的花纹绣到底布上。这些刺绣作品,有些会供给当地民众日常需求,还有一些将会加工成艺术品销往沿海地区。“我们把贫困户家的主妇们组织起来,对她们进行刺绣培训,然后制作精美的彝绣以及其他地区的刺绣,从而实现灵活就业增收。”牛牛坝乡北辰社区党支部书记吉莫张龙说,根据所绣图案的难易,每位彝族“绣娘”在这里每天能获得80—200元不等的收入。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凉山彝族自治州有超过35万人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数量居四川省首位。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支持了凉山扶贫任务最重的昭觉、普格、布拖等县,目前已累计发放中长期贷款24.3亿元。

发力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通过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有力武器。

自从担任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之后,赵波忙得不可开交:从教师招聘,到参与招生,再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介绍学校特色……赵波一门心思想把这所大山深处的学校办好。“现有我们在校学生2539名,等到了10月份,新的一批学生来了,那时学生人数就会突破5000了!”赵波每想到即将到来的学生们,就干劲儿十足。

赵波告诉本报记者,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2018年,总投资12.7亿元。其中,国家开发银行累计提供了项目中长期贷款8.0663亿元。在他看来,尽管学校成立还不到三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我们学校主要开设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等专业。目前的学生中,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占到1/3,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生382名,占比达15.05%。这些孩子毕业后,无论是回乡做小学教师,还是做幼儿教师,其自身都会有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实现‘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发展’。当他们走向讲台之后,还会把先进的思想理念传播出去,帮助更多贫困家庭改变命运。”赵波说。

教育扶贫,不仅要让孩子们有地方上学,更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在凉山州民族中学,“春晖班”成了不少贫困家庭子弟改变命运的摇篮。据了解,这个班面向全州建档立卡户或农村低保户的品学兼优初中毕业生,由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按照每人每年8000元的标准,资助他们完成3年的高中阶段学业。几年来,孩子们不负众望,不仅班平均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还有多位学生考上了中山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彝族小伙石一史且的家乡金阳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尽管石一史且成绩不错,但因为家里穷,初中毕业后的他曾经一度想走前辈们的老路——辍学打工贴补家用。“这么个好苗子,不能耽误了!”在老师们的帮助下,石一史且通过公开报考,成功入选了“春晖班”计划。石一史且对本报记者说,自己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立志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国家开发银行四川省分行高级专家马长有看来,凉山地区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面临着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问题,还面临毒品犯罪、思想观念引导等社会治理问题,因此,以开发性金融夯实脱贫攻坚基础,还要全方位入手、多角度发力,激发当地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在全国其他深度贫困地区,开发性金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今年8月底,国家开发银行已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发放扶贫贷款7189亿元,有效缓解了这些地区发展面临的资金瓶颈制约。“我们将全力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和挂牌督战县村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国家开发银行扶贫金融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说。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宁国市宁阳学校召开城区初中六校联盟第一次座谈会
聊城市初中教学工作会在茌平县振兴中学召开
广安武胜县部分初级中学校长参观考察武胜万善职业中学
最新图文
大凉山里“暖流”涌
宁夏原州区:“飞毛腿”架起闽宁协作新桥梁
耀州火亭子三秦大地上的社火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