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0-11-27
九曲黄河在河南兰考拐了最后一道弯。这里曾是大沙窝、大风口,沙丘遍布、土壤贫瘠。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强忍病痛带领兰考人民整治“三害”,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兰考的发展,于2009年4月,2014年3月、5月先后3次深入兰考调研指导工作,对兰考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寄予殷切期望。兰考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传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2017年2月在国内首批、河南第一个退出贫困县序列后,继续探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不断书写新时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篇章。
黄河滩种出金牧草
沿着兰考黄河大堤前行,天高水阔、林草丰茂,很难想到这里曾经风沙肆虐、寸草不生。
九曲黄河在兰考县拐了最后一道弯兰考县委宣传部供图
黄河在兰考境内长只有25公里,却是历史上决口最多的地段。1171年到1949年的700多年间,黄河兰考段决口泛滥达140多次,兰考境内有迹可循的古道就有11条,断堤50多处。古道断堤遍布全境,形成上百个风口,再加上整体地势低、地下水位高、盐碱含量高,使“风沙、内涝、盐碱”成为长期制约兰考经济发展的“三害”。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深秋时节,就在当年焦裕禄带领兰考群众治理风沙的那片黄河滩区,2.7万亩紫花苜蓿刚刚完成新一轮收割,拢草机、捆草机等各种机械仍在作业,空气中弥漫着牧草的清香。
“黄河滩区的土质半沙半淤,旱季容易扬尘,雨季不利于保储水分,而紫花苜蓿根系发达,种植两三年内,根就能长2到3米,既能涵养水源,又可防风固沙。此外苜蓿的根还有固氮的作用,改土肥田的效果也很显著,”苜蓿草场的负责人说。
据介绍,紫花苜蓿蛋白质含量高,被称为“牧草之王”,是喂养牛羊的好饲料,由于兰考的土质、气候、降雨量非常适合苜蓿生长,一年能割到六茬,一亩地可年产苜蓿鲜草4吨。
兰考县黄河滩区草业带兰考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解决黄河滩区历史沙化问题的‘绿色钥匙’,推进黄河滩区优质草业带建设,打造了全产业链绿色生态体系,”兰考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兰考因地制宜推广饲草种植,再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助力集体经济发展,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随着饲草种植产业化的推进,曾经泥沙沉积的黄河滩,成了高颜值的“苜蓿园”;昔日土壤贫瘠的盐碱地,成了能生金的“聚宝盆”,一幅岸绿、景美、民富的动人画卷正迅速铺开。
“以前我们在滩地上种粮食,土地漏水漏肥,收成少得可怜。现在成了产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就有五六千元。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一年还有800元的补贴,”兰考东坝头镇村民提起现在的生活,透着满满的幸福感。
“梦里张庄”的幸福路
绿荫环绕,红砖黛瓦,走进兰考东坝头镇张庄村,一幅恬适静美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梦里张庄”的名气越来越响亮,远近游客纷至沓来。
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及黄河河道(2020年9月3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冯大鹏/摄
不曾想到,这里曾是兰考有名的大风口,“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正是当年张庄村的真实写照。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张庄一度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4年全村711户296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07户75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5%。
“最多的时候有近千人在外打工,干得动的基本都走啦!”回忆往事,张庄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一声叹息。
2014年3月17日午后,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张庄,来到贫困群众家中,了解群众生活状况,并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总书记来到家里,握着我奶奶的手嘘寒问暖,鼓励我坚持下去好好干。总书记说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只要努力好好干,肯定能过上好生活,”村民闫春光回忆起总书记的关怀,依旧激动不已。
习近平总书记来之前,闫春光刚刚遭遇了一场不小的打击。当时,他借钱办的养鸡场赔了好几万,正为今后的生活犯愁。
“总书记的鼓励给了我二次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在村里和县里帮扶政策支持下,我接受了培训,又申请了贷款。”不久,闫春光的养鸡场重新开张。如今,他又依靠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开起了“春光油坊”,做起了电商,昔日贫困户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抓住这个牛鼻子,张庄村在脱贫致富路上跑出了“加速度”。171座春秋大棚、8座日光温室大棚里种上了蜜瓜和西瓜,104亩的生态采摘园里种满了梨、桃、石榴等果树,还有350亩莲藕、100余亩藏红花、120亩水稻、400余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等,见证着张庄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幸福路兰考县委宣传部供图
2017年3月28日,张庄村如期脱贫,兑现了向总书记“三年脱贫”的庄严承诺。脱贫当年,张庄村把村里的主干道取名为“幸福路”。告别贫困的张庄人,将目光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张庄村发展起乡村旅游,融合红色元素,建设了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和“四面红旗”纪念馆;启动“梦里张庄”等农家院落改造项目,60余户农户家改造成了民宿、农家乐。
“既有‘村味’又有品位,我们的‘桐花书馆’可是网红打卡点哩!”东坝头镇党委书记宋鹏骄傲地说,2017年,村里在三户闲置院落的基础上,请专业团队进行设计,建成了300多平方米、藏书10000余册的“桐花书馆”,村民闲暇时可以来这里阅读,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学习,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依靠“党建引领、产业支撑、政策助力、旅游带动”,张庄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14年的0元增长到2019年的5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2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139元。
“国家有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张庄有脱贫致富的幸福梦。”从贫穷落后到物阜民丰,张庄人在幸福路上更加信心满怀、豪情万丈。
岁月无言焦桐有声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习近平总书记曾作诗称赞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50多年前,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与“三害”作斗争,在兰考贫瘠的土地上,他亲手种下这棵泡桐幼苗,也播撒下千顷澄碧的希望。如今这棵泡桐树仍然枝繁叶茂,人们亲切地称为“焦桐”。
“焦桐”兰考县委宣传部供图
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魏善民每天都来为“焦桐”浇水、培土、扫落叶,已经坚持了49年。这些年,“焦桐”下前来学习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兰考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78岁的魏善民时常笑中带泪地说,“要是焦书记还活着,不知得多高兴啊!”
斯人已逝,泡桐成林。堌阳镇徐场村的路边,千余亩泡桐林分列挺立,枝繁叶茂,形如华盖,蔚为壮观。走进村口,一把砖瓦砌成的巨型琵琶横卧在广场上,沿街的宅院里不时传出旷远脱俗的古琴声。
上世纪80年代,上海民族乐器厂专家发现兰考泡桐质地疏密适度、纹理清晰美观、声学品质和共振性能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上佳音板材料。从那时起,徐场村的一些木匠逐渐开始学做乐器、开乐坊。然而直到2014年,村里也只有两三家小作坊,未能形成产业。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要求,村两委认真理清发展思路,决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徐场村的老基础——民族乐器产业。经过几年发展,如今徐场村年产各类乐器10万多台(把),年产值1.2亿元,从业人员1200余人,其中吸纳周边劳动力600余人,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墨武琴坊”里,徐亚冲正用古琴弹奏一曲《卧龙吟》,音律随指尖流淌,清如溅玉、颤若龙吟。
1993年出生的徐亚冲酷爱古琴,初中毕业便踏上了学琴路,学成归来在村里开起了古琴作坊。在他的劝说下,哥哥徐冰大学毕业后也放弃城市生活,回村与他一起钻研斫琴技艺、研究古琴文化。
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兰考县委宣传部供图
巨变的乡村勾住了不少人回乡的心,村里像徐家兄弟这样“凤还巢”的还有60多人。
“徐场村105户600多口人,有80多户都从事古琴、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生产、加工和销售,从琴码、琴弦、整琴到琴桌、琴凳和箱包,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徐场村党支部书记徐顺海介绍说,徐场村已经成了全国知名的“民族乐器村”。
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说:“焦书记不仅为兰考人民留下了精神富矿,还建了一座‘绿色银行’。”如今的兰考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焦裕禄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正充满干劲地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求是记者旷思思)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