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初中网 > 宁南县 > 正文

南丝路之路

2023/8/7 13:39:06 点击:
,抬头望望偌大一片绿油油的桑树园,他低头掰起指头算了一笔蚕桑年收入账:2018年7万元,2019年11万元,2021年21万元,2022年28万元。算着算着,徐玉伦哈哈笑起来,笑意荡漾在细密的皱纹间。

在新松镇塘河村王坤田蚕茧站,见到了王秀华、冯永贵等养蚕人,他们都说尝到了有机养蚕的甜头,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广。

2022年,宁南石梨、竹寿、幸福、松新、六铁6个镇全面实施了有机雄蚕饲养,有机生态蚕桑基地发展到8.4万亩,养殖蚕纸1.7张,有机雄蚕质量明显提升,单产达57公斤,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趟出了新路子。

宁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应品说:“我们将以2023年建设国家级蚕桑产业园为契机,大力发展有机蚕养殖,打造优质茧丝绸之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挑战前沿

挑战科技前沿,是南丝路人锲而不舍的追求。

董事长林平在宁南有一个雅号,叫“桑蚕司令”,这不仅因为他军人出身,在投身南丝路建设近30年生涯中,领兵有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运筹帷幄、英勇善战,还因为他把科技前沿当做战场前沿,敢于挑战,主动出击,一次次抢占发展先机。这些年来,南丝路集团进军科技领域的举措,让同行业刮目相看。

推进智能信息化管理。他们投巨资,开发电脑收购软件,把蚕桑生产和经营纳入智能信息化管理。王坤田蚕茧站站长陈其波十分感慨,他父亲陈元年在公司技术部门工作了30多年,蚕茧收购都是走的老路子,而陈其波担任站长这几年,站里实现售茧、付款、纳税“一站式”服务,使售蚕业管理和收购模式实现现代化。

推进烘茧模式升级。与川西干燥研究所合作研究开发出循环式热风烘茧机,使鲜茧干燥由传统土灶变成自动烘茧,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时,大力推行茧站煤改电项目,与山东神盟科技公司合作研发,采用高分子导热板发热作为烘茧热源。

推进缫丝模式升级。对企业生产设备和生产场地实施技改扩能,实现了缫丝模式由传统立缫到自动缫丝的创新转变,使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生丝品位不断提高、平均商检等级达到5A80级,最高等级的6A级生丝产量占全国产量85%以上,堪称奇迹。

变废为宝,是南丝路集团揭开科技创新的又一个新篇章。

2021年,6月盛夏,南丝路集团办公大楼前,欢迎人群列队,掌声骤然响起,“欢迎!欢迎!”

该集团迎来一批尊贵的专家团队,他们来自四川省农科院,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的科学家,分别是谭伟、张建华、王谢、张波和叶雷,他们应邀赶赴宁南,进行蚕桑产业发展和桑枝生产食用菌技术指导。董事长林平和总经理陈绍雄大步迎上去,与科学家们热情握手。

陈绍雄介绍,南丝路集团以创新思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口。集团有30万亩桑园,如何科学利用废弃桑枝,集团一直在奋力探索。

这次,林平和陈绍雄陪同专家们早出晚归,先后走进宁南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集团公司蚕丝生产车间进行调研,一连调研了3天,一起寻求蚕桑菌结合点及突破口。根据专家建议,集团把技术攻关迅速提上议事日程,陈绍雄组织技术团队,马不停蹄地展开攻关。对微喷技术进行改进,挖掘桑枝活性成分方面的潜在利用价值;从桑枝可栽培食用菌的品种、生产模式及生产技术等与专家开展合作。

近几年,他们还借力四川大学的技术支撑,陆续推出了植物提取生产线、桑叶茶生产线、桑葚膏生产线、桑葚酒生产线、蚕丝被生产线5条生产线,建立了桑枝食用菌和桑枝有机肥的产学研实践基地。

80后出生的陈绍雄,身材魁梧,意气风发,谈起蚕桑,按赖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我投身宁南桑蚕事业,是因为感恩!”陈绍雄是宁南乡下人,爷奶辈、父母辈都是地道的栽桑养蚕人,他从小勤快又机灵,有空就帮助父母养蚕,常常把蚕宝宝捧在手心里。他坦言,没有家乡的桑蚕做后盾,就没有他的今天。从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学习生活费用开支,都来自蚕宝宝。上大学,他特地选择了西南农大的桑蚕专业。大学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进入南丝路集团,陈绍雄打定主意,要把一生都献给宁南的桑蚕事业。

陈绍雄从驻点技术员干起,住在乡镇,每天骑着摩托车走村窜户,马不停蹄地奔忙,指导农户栽桑养蚕,后来又被调到公司办公室,从文秘人员干到办公室主任,再升为集团副总经理。2015年,他被派到宁南县谊兴丝业担任董事长。从“一产”干到“二产”,陈绍雄守一份爱心,播一腔赤诚。2020年,被县里任命为集团新任总经理。他比林平小10岁,他从林平手里接过总经理这副重担,发誓不负重托,奋力拼搏,砥砺前行。

陈绍雄介绍,追求高品质蚕丝,南丝路集团重心下移,从养蚕户开始抓起。

在碧窝村见到村民王作海,他1973年出生,留着小平头,个头不高,一双机灵的眼睛。陈绍雄称他是“新生代”养蚕人,说他阔步前进,搭乘的是时代的快车。王作海的养蚕进程表是最好的注释。2015年,他家有桑园地80亩,其中,自己家地60亩,流转地20亩:2018年流转地120亩,总量增加到200亩;2018年桑园总量猛增到300亩。

“步子迈得快,那是奔着做高品质丝去的。”王作海一脸的惬意。

陈绍雄接过话茬,我们经过生产实践,发现小棚养蚕管理不规范、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为了紧跟现代蚕业发展步伐,我们把培育规模化养蚕新型经营主体放在重要位置,设计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方案,随后决定修建标准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大蚕房。方案上报县委县政府,得到大力支持。

2017年,在迎新春的鞭炮声中,标准化大蚕房破土动工。宁南标准化养蚕,在国内桑蚕行业领先一步。

王作海很自豪。他带我走进他租用的大蚕房,在智能控制台,他用手指轻轻一点,升降机“哗哗”响起,宽大整洁的一层层蚕床徐徐上升,数数一共有8层。果然是大蚕房,王作海租用的这间,面积有3000平方米,空间高度8米。

王作海很激动。他初中毕业后,从1994年就跟着父母学养蚕,全家只养了不到半张纸,收入两三百元。2003年,他索性到北京打工,可偏偏碰上非典,熬了1个月,又回到父母身边,继续养蚕。2005年,老家房屋翻新,父母年龄大了,王作海决定自己干,用新房子养蚕10张纸,年收入5000元。2011年卖了2万元,2015年卖了50万元。他一下子信心倍增,转身到外村流转土地,着手扩大养殖规模,很快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人。2017年,他盯上了南丝路在建的大蚕房,2018年刚建好,他就租用,一出手就租了3000平方米。而陈绍雄早就注意到王作海,看中了他养蚕的能力和潜力,租房协议签订一气呵成。

标准化、现代化养蚕,给王作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22年,他养蚕376张,数量相当于过去碧窝村的总量。2023年,养蚕500张,产值突破100万元。“蹲在碧窝村,收入上百万,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王作海黑红的脸笑得灿烂。

“高收入来源于高品质。”陈绍雄补充道,现在宁南6A级顶级生丝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主要出口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为LV、爱马仕、阿玛尼等国际奢侈品牌投供经线用丝。南丝路集团也成为了全国第一家获得全球有机纺织品认证和出口创汇第一的茧丝企业。

走进南丝路集团缫丝厂,眼前是令人振奋的场景。一眼望去,35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同步运作,这是全国最大的单体缫丝企业。剥茧、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1100余名工人正在岗位上劳作着,动作娴熟,神情专注,一丝不苟。缫丝工艺是一项传统技术,车间一线几乎都是年轻女工,平均年龄才30多岁。在缫丝厂,晏鲁作是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余昌会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石窝舍是全国优秀农民工。

在陈绍雄看来,这里汇聚着勤劳和智慧,汇聚着力量和希望。作为总经理,陈绍雄常年里外奔忙,有时星夜兼程,累得身体十分疲惫,他说:“每当来到缫丝厂,看到年轻工人上班下班成群结队、喜笑颜开,自己浑身的疲劳就荡然无存了。”

“南丝路”茧丝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旗下产品“南丝路”茧丝荣获了“中国名优品牌”“四川省名牌产品”“四川省著名商标”“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杰出绿色生态产品奖”等10多项荣誉,成为了四川茧丝绸行业中“产业优势明显、产业基础牢固、发展潜力巨大”的标兵企业。

一块块熠熠闪光的金字铭牌,凝聚了南丝路国企人太多的心血、智慧与赤胆,它们概括过去,昭示将来。南丝路人,正携手万千农户,踏上新征程,奔赴新时代!

上一页  [1] [2]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2022年黄州城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方案出炉
高淳东坝:振兴乡村留住乡愁南京市高淳区第三部村志《红松村志》编纂发行
四川省仁寿县文宫中学求真务实精细管理
最新图文
大凉山最后的慢火车:47年线路依旧22年票价未涨
成都简阳市教育局《关于2019年小学毕业生初中入学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
安岳中学英语教师获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省级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