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初中网 > 阿克陶县 > 正文

“少、边、穷”难挡发展梦

2023/8/7 18:17:11 点击:

    新华社乌鲁木齐2月24日电(记者刘宏鹏)

    阿克陶人自嘲说,他们“种地没有土、放牧没有草、工业没有厂、财政没有源”……

    偏远的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地处帕米尔高原东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全县1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6%,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1400元,不及新疆平均水平3150元的一半。

    身处“少、边、穷”地区的阿克陶,以及相邻的南疆三地州各贫困县,在新疆面临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历史时期,真的“无计可施”吗?

    新思路:“少、边、穷”也能又好又快发展

    与拥有较好光热水土资源的北疆县市相比,阿克陶真的很穷:全县国土面积中绝大部分是高山牧区,农区仅占3.6%;全县耕地总面积27万亩、人均耕地1.7亩,而高山荒漠草场面积却有1063万亩;缺油气、缺煤炭……

    在阿克陶县委一栋老旧小楼的办公室里,县委书记金平钰打着翻转的手势说:“以老的眼光看,阿克陶是‘少、边、穷’,但穷要思变,要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变换角度利用现有的资源。这样一来,发展思路就豁然开朗了。”

    金平钰说:“‘种地没有土’指阿克陶县人均耕地少,那么我们就用人均1.7亩的耕地,推广发展设施农业,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益;‘放牧没有草’,天然草场在过度放牧的压力下不断退化,那我们就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帮助柯尔克孜牧民赶着牛羊下山定居、圈养牛羊。这样既缓解了生态压力,又提高了牧民生活质量;‘工业没有厂’的问题,也随着自治区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不断推进,正在得到解决。一批大型企业已进驻阿克陶,开发当地的铁、铜、铅、锌等优势矿产资源。”

    目前,阿克陶县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格局基本形成,建起蔬菜温室500多座、大小拱棚6000多座;利用当地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阿克陶大力推广种植巴仁杏,其面积已达20多万亩,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个“钱袋子”。

    通过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阿克陶县与参与开发资源的企业实现了“双赢”,全县工矿企业累计用工总人数在高峰期时达到2500人,参与其中的农牧民年均纯收入约5000元。

    全疆最贫困地区的阿克陶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正分别以年均8%和18.5%的速度增长。

    “领头羊”:基层干部助圆“发展梦”

    位于新疆天山以南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克州),因同属“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被称为“南疆三地州”。在这个国家给予特殊政策扶持的区域,群众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生活设施落后。

    克州阿克陶县,人们可以视之为南疆三地州的缩影。那么,有了发展思路,该如何落实呢?

    金平钰说,在“少、边、穷”地区经济社会相对封闭、广大群众少有致富成功范例的情况下,发挥基层干部“领头羊”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最直接地联系着千万农牧民。“没有干部组织推动,再好的思路也难落实。”

    正因如此,春耕时节,人们在南疆每年都会看到这样的“现场会”:棉田边、果林里、蔬菜大棚旁,乡、村干部或技术员拿着电喇叭,大声向数百名棉农、果农、菜农讲解技术要领;在各式各样的“巴扎”(集市)上,村干部忙碌地组织拉运农药化肥……

    阿克陶镇镇长迪力夏提卡斯木说,阿克陶县的干部除了要承担与内地基层干部相同的日常工作外,还要“包村包户”,帮助农牧民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组织他们参加“农民夜校”,宣讲各项政策法规和科技知识。

    他说:“县里去年给我们发了《决策汇编》和《农村政策百题》两本书,干部下乡带在身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九年义务教育,还有设施农业、劳务输出等等,这些农牧民想知道的‘管用知识’,上面都有。”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前,阿克陶县已经全面推广实施乡镇干部“驻村包户工作联系卡”制度。15个乡(镇、场)2000余名干部,已向所联系的农牧民家庭,发放了写有干部姓名、联系电话、工作职责以及监督方式等内容的“工作联系卡”。群众需要帮助时,可随时拨打联系电话求助。事实上,有关部门已将“工作联系卡”的落实情况,列为干部的年度考核项目。

    行走在阿克陶县乃至南疆三地州,记者看到的乡村干部大体是这样一个形象:骑着半旧的摩托车,穿着和农牧民一样的衣服,与农牧民开着玩笑,说话坚决有力……记者也深深感到,正是这些“最不像干部”的干部们,带领着贫困的地区,走向“美梦成真”。

    挖“穷根”:“教育造血”比什么都重要

    阿克陶“人多地少”,在这种情况下,农牧民当前脱贫致富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劳务输出,减少农村人口;二是就地挖潜、精耕细作,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效益。

    阿克陶县委、政府认识到,走这两条路中的任何一条,都必须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挖阿克陶的“穷根”,“教育造血”比什么都重要。

    迪力夏提卡斯木说:“少数民族群众到北疆或者内地省份打工,如果不会说汉语,又没有技术,那能干什么呢?政府推广的好项目,建蔬菜大棚、种高产林果,哪一样离得开技术?”

    据悉,去年阿克陶县共举办缝纫、电焊工、电脑、汉语言等各类技能培训班94期,培训城乡各类劳动力7360人,技能培训合格率超过90%;县政府还邀请自治区、喀什地区的林果业专家,前来传授果树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累计培训农民1.6万人次。

    “教育造血”已初步见效。去年,阿克陶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3.6万人次。同时,实现了向新疆区外有组织劳动力转移零的突破,输出507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个更为雄心勃勃的“教育造血”计划--“小手拉大手”,正在包括阿克陶县在内的克州范围内被广泛推广。通过政府补贴,各地开办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民汉合校,将学龄儿童从边远农牧区接到城镇上学。用孩子学习知识的“小手”,将科学知识和现代思想观念,传递给家长的“大手”。通过上学孩子的“小手”,将偏远农牧区家长的“大手”,“拉”下山来定居。

    目前,阿克陶县的8个牧区乡镇的2121名初中学生,已全部集中到县城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和民汉合校就读,住进了投资590万元建起的学生公寓。

猜你喜欢
推荐图文
2022年黄州城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方案出炉
高淳东坝:振兴乡村留住乡愁南京市高淳区第三部村志《红松村志》编纂发行
四川省仁寿县文宫中学求真务实精细管理
最新图文
宜川附校:减负增效,校园生活充满乐趣
瓮安县实验中学项目建设火热进行中
开阳县:疫情防控不松懈线上教学研讨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