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1-03-01
永州日报记者欧显庭周燕妮通讯员杨丁香
巍巍萌渚岭,绵绵大瑶山。
早春二月,南岭山脉腹地的江华大地春意盎然,生机勃发,分外妖娆。
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瑶山人民正沉浸在巨大的喜庆之中——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江华瑶族自治县委员会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殊荣,市委常委、县委书记罗建华作为获奖代表登上主席台,从中央领导手中接过闪亮的奖牌。
至高的礼遇、崇高的礼赞,让瑶山每一位曾投身脱贫攻坚战场的党员干部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八年脱贫攻坚,瑶山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幅提高,各族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正在变成美好现实。
千年瑶山摘穷帽,神州瑶都换新颜!
作为脱贫攻坚“一线指挥部”,中共江华县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重要指示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江华瑶山的神奇巨变成为古老瑶族沧桑变化的精彩华章!
勇担使命,压实责任,擘画好瑶山战场实施图
江华位于湘粤桂三省(区)接合部,是我省唯一的瑶族自治县,是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县。
“无山不成瑶”。由于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群众居住分散,江华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山区。2002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如何带领瑶山人民刨掉千年穷根,打赢脱贫攻坚战?县委一班人肩上沉甸甸,深感责任重大。
摆脱贫困,这是为人民谋幸福的职责使命。
2013年11月3日,习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县委思路豁然开朗:由“开发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
精准扶贫,首先是精准识别。全县按照“7个不纳入”原则,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
经过精准识别确定,到2014年底,全县有贫困村112个、贫困人口113136人,贫困发生率24.1%。
底数摸清,决心已定。脱贫攻坚成为全县首要的政治任务、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号工程”。
扶贫先扶志,重在统一思想,转变观念。
2015年7月20日至21日,湖南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全面部署和推动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一结束,列席会议的县委书记罗建华立即赶回江华,7月21日连夜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学习传达,研究江华的攻坚战究竟如何打。
出乎意料的是,竟然有人提出质疑。有的信心不足,认为江华底子薄,历来贫困,要脱贫谈何容易?有的甚至提出“保帽子”,以便争取更多的国家支持。
面对各种疑虑,县委主要领导认为,要摘穷帽,首先要破除“穷”的思维。全县上下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请专家前来授课,组织党员干部到广东、浙江、福建等地考察。
同样是山区县,看到别人发展得如火如荼,江华却步履维艰。众多党员干部深受刺激。
大家深刻认识到,民族地区不应该是贫困落后的代名词,山区照样可以大有作为,江华发展等不起,慢不得!纷纷主动向县委请战。
打铁要趁热。2015年8月10日,县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召开,作出了《关于切实肩负如期脱贫摘帽政治责任历史责任的决议》,全县上下凝聚起共识:为江华的尊严和光荣努力奋斗!
县委率先行动。省委全会后仅仅15天,率先在全省出台“1+X+部门”精准扶贫政策文件体系,启动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实行“县负总责、部门联动、乡镇主体、条块结合”的工作体制。成立脱贫攻坚战役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指挥长,县长任副指挥长;下设13个战斗组,县委常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战斗组长,高位推进。在各乡镇、村人口集中地设立公示栏,公布各战斗组相关县领导和行业扶贫部门责任人电话,县委书记、县长的电话为监督举报电话;相关人员不接电话或不受理、不办理的,可以直接向县委书记、县长举报。
短短的时间推出详实的方案路径,省扶贫办领导深感惊讶。“江华方案”向全省推介。
作为“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罗建华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找准适合瑶山的扶贫路径。为此,他走遍了全县304个村(社区),到112个贫困村反复调研走访、解决问题,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远的路,住过最穷的家。
原两岔河乡两岔河村是全县13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山多地少,平均海拔800米以上,属于高寒山区,地质灾害多发,全村197户76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579人。七组56岁的孟文飘是罗建华的结对帮扶对象,姊妹4户人家挤住在祖居的舂墙屋,外出打工嫌远。山民的贫困状况令罗建华非常揪心:“扶贫的根本是发展,而扶志的根本是把工作送到贫困户手中。”
作为瑶山的女儿,县委副书记、县长龙飞凤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大山的深处。
“经济发展是脱贫摘帽的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就不可能脱贫摘帽”。县委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脱贫摘帽的主抓手,大力招商引资、大兴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经过深入调研谋划,探索出“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建基地、旅游产业谋全域”的产业扶贫模式,为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兜起来。
有了好的思路,更重要的是抓好落实。县委逢会必讲脱贫攻坚,以最大的力度抓推进。2014年以来,县委压缩一般会议召开,但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对脱贫攻坚进行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的一次不少;誓师大会、现场会、推进会、调度会、反馈会、整改会等全县性扶贫工作大会接连召开,脱贫攻坚的弦一刻不松。县委常委每人牵头联系一个乡镇,每一个贫困村都明确一名县领导联系,联点县领导每月到乡镇、村现场解决问题,部署工作。
“挂黄牌的乡镇和村要立行立改!一个月以后复核,复核仍然有问题的,相关责任人员要引咎辞职!”2018年9月,在全县扶贫自主验收反馈会上,4个乡镇党委书记领回了警示黄牌;排名倒数的5个村被列为重点管理村,联村县领导、后盾单位主要负责人上台作检讨;问题较多的2个扶贫行业部门负责人上台表态。
为压紧压实责任,江华实行县、乡、村三级挂图作战,建立脱贫摘帽六级责任清单,把脱贫攻坚列入绩效考核重要指标,与评先评优、干部提拔使用挂钩,全县干部职工年度绩效奖金50%以上与脱贫攻坚挂钩。开展自主申报核查验收,对304个行政村按照“达标巩固、整改提升、黄牌警告、重点管理”分类进行管理,对问题较多的村实行挂牌督办。
从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到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从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到上下联动、统一协调,全县各级各部门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责任担当,做到力量向脱贫一线下沉、资源在脱贫一线聚集。
精准施策,勇于探索,啃下每一块“硬骨头”
“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令,江华县委紧贴瑶山实际,勇于探索创新。
决战决胜,需要精准施策的江华路径——
“给我一台电视机,实在不行热水器也行。”
“有一件事看你愿不愿意干,比给电视机、热水器要强万倍。养‘林下鸡’,只要你干,我们全力支持,培训、技术、种鸡、销售全程提供帮助!”
“我干!”
这是如意社区驻村队长宁林波和贫困户周作平之间的对话。时间过去一年,只有一只手的周作平依靠自己的劳动,仅养鸡一项就净赚1万余元。
如何让全县的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脱贫后不再返贫?简单的送钱送物送项目只治标不治本。江华秉承“把工作岗位送到贫困户手中”理念,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技扶智相结合,注重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打造园区平台,创优环境筑巢引凤,为企业提供“母亲式”服务,引进规模工业企业129家,培育电子信息、新型能源、新材料、电机等七大产业,目前有产业工人1.4万余人,吸纳3749个有一定务工技能的青壮年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针对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难,而中老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难、部分留守青壮年因需要照顾老人、小孩等原因又无法外出务工的问题,出台提供厂房、厂房补贴、设备补贴、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探索多种进乡村办车间模式。全县共有扶贫车间486家,吸纳1.3万余名群众务工,其中贫困群众4476人。有18家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扶贫车间。
农业产业是脱贫的第一支撑。全县创建党员创业示范基地28个,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390多家,流转土地30万余亩,发展优质水果、食用菌、茶叶、生猪四大扶贫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就业、承包经营等,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万贫困户稳定增收,帮助7246个文化程度低、务工技能低,仅会做简单农活的50岁以上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江华瑶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按照“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模式,探索和推进“旅游+精准扶贫”。打造瑶族文化园、香草源、井头湾等7个3A级旅游景区,建成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贫困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和民俗酒店90余家,参与旅游就业服务1800多人,带动6000余人实现脱贫。
决战决胜,需要切合实际的超前谋划——
10126人,这是江华“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人数,约占贫困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搬迁涉及11个乡镇89个村。
早在2011年,省委、省政府认定江华县高寒山区村50个,贫困群众8740人。为帮助这部分群众“挪穷窝”,江华于2013年在全省率先启动高寒山区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春节前,大圩镇15个高寒山区村2000余名村民搬出大山,入住该镇崇江小区安置点。
2016年9月初,时任县扶贫办主任李华林和大圩镇领导慕名来到一家租住在民房里的耳机装配作坊,向老板刘兴江抛出了橄榄枝:“把厂子搬到崇江小区安置点,厂房免租三年,政府帮忙招工,唯一的条件是优先录用高寒山区移民。”
这话对一直想扩大规模的刘老板,正中下怀。刘兴江立即着手购置机器、培训工人、注册公司,大圩镇政府帮忙招工、将安置点预留的一楼门面腾做厂房。当年9月30日,杰豪电子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为入驻大圩镇的第一家小微企业。目前,杰豪电子已发展成为集高档蓝牙耳机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电子产品生产企业,月生产耳机70万个。除大圩总厂外,还在水口、码市易地扶贫安置点建了两个扶贫车间。
2016年10月,江华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将“楼上住家,楼下就业”的模式向全县推广。
到2019年6月底,全县2406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完成搬迁入住。新建12个城镇集中安置区,共建成安置房175栋2698套,近30万平方米。其中配套建设一楼架空层厂房5万平方米,单独建成3个标准化厂房共
2万平方米,引进小微企业68家,解决搬迁贫困人口1961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楼上住家,楼下就业”作为江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亮点,为全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提供了实践实例,成为全国的先行先试先进典型。
决战决胜,需要有敢想敢做的创新气魄——
“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确保不漏一村不落一人”是践行脱贫奔小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