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3-01-06
寒冬腊月,绥德疏属山显得有点冷清。山腰上的绥德实验中学却蕴藏着希望和生机。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这座校园,与师生亲切交流。一年多来,学校紧扣“厚德、启智、强体”办学思路,全力提升第一课堂,实现教学提质增效;全面推进第二课堂,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全新拓展第三课堂,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新征程上,绥德实验中学将继续传承红色精神,贯彻“双减”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用革命之火点亮幸福教育
在绥德实验中学,四层教学楼的上方,有着格外醒目的红色字牌,上面以校徽为中心,对称写着“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
这12个字,是1924年时任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绥德师范学校)校长李子洲提出的。建于2001年的绥德实验中学,就坐落在“绥师”旧址上。
时间过了将近1个世纪,“绥师”的故事并没有被大家遗忘。记者从绥德实验中学北教学楼一侧拾级而上,便来到“绥师”旧址。复原的教室展馆里,一张张满载学校历史记忆的照片,记录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故事。
每年的新生入学典礼上,绥德实验中学的老师都会带孩子们了解这段红色历史:“以李子洲为首的中共早期党员,在‘绥师’掀起了一场革命教育和教育革命,成立了陕北地区第一个党组织,培养了大批党员和军事人才,也让这里成为西北革命策源地……”
绥德实验中学校长王军宁介绍:“作为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绥德实验中学始终坚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教育定为学校研学实践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
绥德实验中学将周边红色资源纳入“第三课堂”范围,不断拓展校外研学活动,建立学生研学活动长效机制,让每届学生、每名学生都能在一年内参加10个综合实践,内容包括红色教育、劳动教育和研学旅行。
用社团活动丰富校园生活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绥德实验中学,先后走进教室、操场,观看同学们书法练习和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
提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学校考察时的场景,学生马子涵历历在目。她回忆:“当时我正在写‘强国有我’的‘我’字,总书记走到了我身边。”今年上九年级的马子涵,在小学四年级接触书法后,每天坚持练字半个小时。在她看来,书法包罗万象、充满趣味。
绥德实验中学副校长李杰介绍:“社团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28门社团课程涵盖艺术、体育、科技、非遗国学四大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八年级学生王尧说:“我从小就对羽毛球感兴趣,现在加入了学校羽毛球社团,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羽毛球专业知识。通过学校组织的比赛,我的水平提高了,也增进了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学校体艺处主任刘小刚说:“社团活动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个性得以张扬,真正落实‘双减’工作目标,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和服务能力,让学校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乐园。”
在王军宁看来,绥德实验中学必须坚定继承并弘扬革命传统的决心,发扬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他说:“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夯实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用课堂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灵魂工程。
“90后”教师郝佩佩是绥德实验中学道德与法治老师。2022年9月,她获得“绥德县中小学思政课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二等奖。
郝佩佩介绍:“上课时,我会从最近的时政新闻切入,结合课本内容,帮助孩子们厚植爱国情怀。”
郝佩佩性格活泼,能很好地跟学生打成一片。她说:“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上我是你们的老师,课下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大姐姐。学生们很愿意在下课后和我聊天,他们的想法,在课堂上也比较活跃。”
2022年,郝佩佩通过学校的“青蓝工程”和教师郝娟娟结对。她说:“我来学校时间短,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郝娟娟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在课堂设计、课堂提问、作业设计等方面给了我很大帮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李杰告诉记者:“为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探寻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绥德实验中学通过‘青蓝工程’充分发挥党员教师和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在2022年“青蓝工程”中结对青年教师的还有“70后”英语老师马君利。在“双减”背景下,马君利也在优化作业管理策略。马君利介绍:“既要减轻负担,也要确保学生成绩不落下。我一般在课堂上布置三类作业,第一类针对尖子生,难度稍微高一点;第二类是针对一般学生的基础作业;第三类是针对学习落后学生的简单作业。”
李杰表示:“绥德实验中学将以提高课堂实效为目标,让‘双减’政策落地开花,让学生学有所成,谱写潜心发展教育事业的美好篇章。”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