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2-02-15
“看着台下观众眼中噙着泪水,我知道这场活动成功了!这堂特殊的思政课真正融入学生的骨子里了。”2021年12月25日,山东省东阿县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韩峰在学校第三届课本剧大赛后激动地说。课本剧大赛现在已经成为该校特殊的“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课”、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怀的“创新课”“公开课”。
在课本剧中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宁死不做俘虏,为了祖国解放而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台上,浑身是伤、神情坚毅的“冷云”对身边弹尽粮绝的女战士下达最后的“命令”,让不少观众热泪盈眶。对台上的小演员和台下的观众来说,没有哪一刻比这一刻更能理解革命先辈的付出,更能理解“革命先辈的抛头颅、洒热血”。
“如果没有参演这个课本剧,我对‘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书本上。”在《八女投江》中扮演“安顺福”的学生杨欣萌说,借助课本剧情景展现以及典型人物塑造,她深刻地感受到抗联战士的崇高理想和民族气节。
“《八女投江》里蕴含的爱国抗日、民族独立等信念深入孩子们的心间,在入戏和出戏之间,思政教育水到渠成。”东阿一中课本剧总策划庞慧玲说。
在东阿县第一中学竹梅剧场的舞台上,一幕幕变换的场景,一个个从课本上“走下来”的故事,让在场的师生深受教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长征精神’传承下去”“保我国土,扬我国威,有生有死,壮士何憾”……一句句铿锵有力的台词久久回荡在舞台上,在孩子们心底激起最深沉的爱国情愫。
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从2021年11月启动、选题、写剧本、编排,到12月初的第一轮选拔,再到教师不间断的培训、指导,来自东阿一中13个班级的50多名参演学生,怀着最炽热的爱国心去创作、演绎、诠释,充分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整个课本剧从无到有,最终搬上舞台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让庞慧玲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雷雨》中扮演“鲁大海”的学生王守一,在练习走位和念白时他时常忘记台词,一度情绪有些崩溃。但是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王守一不断重新练习,终于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通过此次课本剧大赛,我突破了以前的极限,尝试了原来没敢尝试的东西,对我来说收获很多。”演出完毕后,王守一这样说。
“我们在排练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但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问题逐一得到解决。”《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的“导演”高二(7)班学生王鹤说,“大家努力时的样子都非常美,所有人同心协力为一件事情奋斗,这种情景让我着迷。”
让思政课“可亲可敬”
“讲一千遍爱国主义,不如通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事例对学生的教育来得更实在、更生动、更深刻。”庞慧玲表示,少儿戏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本内容,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提高综合素养很有帮助。
如何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打造师生喜闻乐见的思政课?东阿县第一中学一直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打造最直达人心的思政课,这也是本次课本剧大赛的出发点之一。
据东阿一中校长助理杨存玉介绍,刚开始,小演员们对革命先辈的了解不够深入,教师就让他们查资料、看相关电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对历史、对革命先辈的了解更加深入,这比单纯说教的思政课效果好很多。
高二(7)班学生杨泽安在《喜看稻菽千重浪——袁隆平》中饰演“袁隆平”,舞台上“袁隆平”称自己“仍在探索超级杂交水稻这个新领域”。这让杨泽安更加认识到自己,“每个人都应该像袁爷爷那样为了梦想永不停歇”。
作为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课本剧大赛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思想的浸润,也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美育。在创作、排练、演出、欣赏的过程中,文学、艺术、教育、情感的滋养悄然完成。校长韩峰表示,把思政教育搬上舞台,通过课本剧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激活了教育的载体,“这是一次绝好的教育机遇,也是探索思政教育的新路径”。
《中国教师报》2022年02月16日第2版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