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初中网 > 潘集区 > 正文

改革铺就育人路春风化雨满江淮

日期:2023/8/16 14:56:50 浏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淮南市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由弱到强,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淮南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成果

(一)以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为特征的启动阶段

淮南教育事业在解放初期十分落后。当时全市仅有初级中学2所,在校生750人,小学25所,在校生5450人,学校设施落后,且分布极不合理。淮南教育从建市后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78年教育事业进入了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阶段,全面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经调整,八十年代初全市有幼儿园16所,入园幼儿2947人,教职工160人(其中教养员138人),小学316所,在校学生146961人,教职工5491人(其中专教师5044人),普通中学83所(其中初中32所,高中51所),在校生91875人,教职工5231人(其中专任教师4154人),高校3所(其中普通高校1所,成人高校2所),在校生2154人,教职工1159人,教学规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二)以推进基础教育为中心的变革阶段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青少年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我市对基础教育一直高度重视,“七五”期间,全市教育工作在调整和改革中得到稳步协调的发展。基础教育进一步加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进展顺利。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淮南市于1987年底制定了《淮南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1986年至1987年度,田家庵、谢家集、大通、八公山四区普及了初等教育,并经省政府验收合格;1988年潘集区、凤台县也相继普及了初等教育。1990年,全市初等教育分别为适龄儿童入学率98.7%;学年巩固率98.6%;毕业班学生毕业率99.5%;普及率97.6%,全市有幼儿园122所,其中城市3周半以上儿童入园率达到96%,比1985年增长26.1%。多年来淮南市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入学率、升学率不断提高,基础教育普及效果显著。

(三)以提高质量、均衡发展为重点的教育改革深化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又一个新时期。在此背景下,2004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规定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高水平、高质量,对农村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和管理队伍、民办教育等薄弱环节作了强调。

为促进教育的高质均衡发展,我市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薄”、校舍维修、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等项目,中小学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1990年,全市中小学校舍总面积为94.9万平方米,其中小学为52.2万平方米,生均占有面积3.5平方米;中学为42.7万平方米,生均占有面积5.7平方米。到2017年,全市中小学校舍总面积为414.63万平方米,其中小学为149.18万平方米,生均占有面积6.1平方米;中学为265.45万平方米,生均占有面积16.5平方米。2017年我市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

学校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2000年淮南市制定了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停止淮南一中、二中和凤台一中初中部招生,原淮南三中与淮南七中合并成新的市三中,共撤并了7所中小学。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各类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1047所(含民办学校),其中幼儿园388所、小学447所、初中145所、普通高中43所、中等职业学校21所、特殊教育学校3所;全市在校学生547701人,其中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2985人,中等职业学校39436人,初中107770人,小学244364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02809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1379人;全市教职工总数36945人,其中专任教师31266人。

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淮南市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了快速、协调和健康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高教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和终身教育理念观点渐次延展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淮南工业城市的兴起,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认真落实“科教兴市”和“人才强教”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育人水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淮师附小等一大批学校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绩,受到国家教委领导的充分肯定。

1.改革“小升初”方式。1996年,淮南市改革初中招生办法,取消全市统一的小学语文、数学、外语升学考试,小学毕业生按学区就近直接升入初中。“免试入学”有利于对小学教学形成正确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转变办学观念。制定《淮南市特色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创办特色学校工作。淮师附小、田二小、矿务局机关小学三所城市小学和凤台县古城小学、毛集区综合实验区梁庵小学等两所农村小学分别被安徽省教育厅命名为“安徽省城市特色示范小学”和“安徽省农村特色示范小学”。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阳光体育”运动,建成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0所,淮南二中女子足球队代表安徽省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第6名,淮南三中啦啦操队获2017年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双料冠军。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市被教育部命名为首批20个“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淮南一中、淮师附小被国家教育部认定并命名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使用规范汉字,推广普通话,加强国防教育,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

(二)强化协调发展,优化各级各类教育

1.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围绕“保基本、广覆盖”这一主线,通过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学前教育资源取得较大增长,布局渐趋合理;通过创新实践集团化办园、名园办分园等模式,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逐步扩大。打造淮南特色少儿艺术,举办观摩教学、文艺汇演。2005年市直机关幼儿园在全省少儿文艺调演和省电视台“六一”晚会中荣获金奖,并代表安徽省赴新加坡参加亚太地区比赛演出,获得幼儿组一等奖,2006年应总政歌舞团的邀请赴京参加全军的春节晚会。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围绕“促进公平、提升质量”,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九”巩固提高工作的各项目标得以实现,2017年我市已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通过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改薄”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等项目,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推行“阳光招生”和“阳光分班”,建立公平合理的教育机制,义务教育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教育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教育公平取得新成效。

3.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围绕“内涵发展、提高质量、办学多样化”,全面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适应国家高考模式,不断提升高中阶段普及率。目前全市有省示范高中8所,市级示范高中7所,90%以上的普通高中学生在省、市示范高中就读。鼓励学校办学多样化,初步探索出多样化办学、各具特色的内涵发展道路。

4、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1986年成立了市职业技术教育办公室,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方针,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多种教育、培训形式,满足城乡劳动者接受各类岗位培训、技术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求。2010年启动职教园区建设,淮南职教中心和工业学校已合并搬迁进驻。2015年成立淮南职业教育集团,搭建起中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开展重点职业学校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学校4所、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学校6所,建成市级重点专业20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

(三)坚持人才强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在全省率先解决了民师问题。民办教师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为全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农村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安徽省政府1996年提出在二十世纪末根本解决民师问题。在民师整顿考试中,我市共有4105名民师进入“民师信息三级库”并持有“合格民师任用证”,对这部分“持证”并具备选招条件的民师,根据省有关文件精神,市教委会同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民师选招的相关配套政策,采用“民师选招为公办教师”和“合格学历民师选招上中师”两种方式,从1994年开始到2000年,共有3663名民师选招为公办教师,对少部分不符合上述两种解决方式的“持证”民师采取了辞退和退养等相关措施。

2、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师德教育,全市形成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师德风尚。建立起国培、省培、市培、县区培训、校本培训五位一体的培训体系,不断拓展高端培训平台。实施百名中小学名校长培养工程、百名农村中小学校长助力提升工程、乡村教师百千万培养计划,造就了一批专家型校长和农村教育的带头人。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全覆盖。

3、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为鼓励和促进拔尖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03年印发了《淮南市首批“学科带头人”评审认定方案》和《淮南市首批骨干教师评审标准》,在全市中小学(含中专、幼儿园)开展学科带头人的评审认定工作和全市首批骨干教师的评审认定工作。目前,全市有全国十大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级特级教师42人,省教坛新星5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326人,市级骨干教师1595人,市教坛新星427人,初步形成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骨干教师梯队。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你可能会喜欢
    没有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