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11月19日电(记者王勉、管浩)龙脊龙坪龙塘龙江,脚踏人间仙境;壮乡侗寨瑶村苗岭,团聚龙的传人。
2011年11月21日,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将迎来成立60周年纪念日。60年来,这个地处湘、黔、桂三省边界,居住着11个民族的山区小县,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演绎了民族团结的一段段佳话,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县”。如今,龙胜人坚持“做足山水文章,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和谐生态民族县”的思路,17万人的生活犹如登“龙脊梯田”般节节高。
苗瑶侗壮汉和谐一家亲
11月16日,龙胜各族自治县泗水乡里排壮寨,78岁的壮族老汉侯振荣为自家正在新建的楼房忙活着。
“附近邻居家有事,儿孙们都去帮忙了。”见到记者一行,老人笑呵呵地迎了出来。
50多年前,壮族小伙侯振荣娶了苗家姑娘杨新花,后来生下两个女儿侯日莲、侯日梦。通过招“上门郎”的方式,侯日莲和侗族青年王成建结婚,随后生下两个儿子侯光祖、侯光源。侯光祖后来和附近村的一个瑶族姑娘结婚,另一个在外打工的侯光源娶了一个汉族湘妹子。就这样,这个家庭里聚齐了苗、瑶、侗、壮、汉5个民族。
“我们家吃饭叫做‘民族大会餐’!5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习惯。我喜欢吃酸鱼、酸肉,大儿媳喜欢吃鸡,二儿媳喜欢吃辣。自己想吃什么就到厨房去做。”王成建笑着说。
如今,侯振荣老人的两个孙子结婚后,又分别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家四世同堂,生活和和睦睦,其乐融融。
在龙胜各族自治县,像这样的家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县委书记唐天生介绍,全县近17万人口中,少数民族群众12万多人。龙胜把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牢固树立民族问题无小事的意识,大力改善民生,推动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往来,让少数民族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家民族政策带来的实惠。
集中办学走新路小县城办大教育
走进龙胜县城,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今年新建成的初级中学。这座学校依山而建,校园高低落差达到100米。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校园上悬挂的标语——龙胜山区小县城,要办惠民大教育。
龙胜各族自治县副县长、宣传部长石修雄介绍,以前县里几乎每一个乡镇都有初中。教学点学生少,老师配备不齐,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化学等课程,只能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不仅加大教师负担,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为让全县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龙胜县委政府提出了“初中集中县城办、小学集中乡镇办”的调整思路。今年9月,4500多名初中生告别原来的乡村校舍,来到县城新建的县初级中学和扩建的县民族中学集中就读。
侗族女孩石安蕴润就是这4500多山里娃中的一个。她原先就读于平等乡中学,今年来到县初级中学初三就读。“新学校教学设备和住宿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现在每个教室里都配有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石安蕴润兴奋地说。
县教育局局长余杰略介绍,乡镇中学撤并后的校舍,留给当地中心小学,原来的小学校舍则用于发展学前教育。如此,大大优化了教育资源,推动了教育公平。3年来,龙胜已从本级财政中,拿出2.3亿用于全县教育布局调整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投入占财政收入的32.3%。在未来4年里,龙胜每年还将向教育方面投入近4000万元。
民族风情醉游客幸福生活甜心里
“旅游开发好处多,风光风情走出国;赚了美元赚港币,新村建设喜乐呵。”记者刚刚走到和平乡黄洛瑶寨门前,瑶族姑娘们就唱着山歌,端着米酒迎了出来。
黄洛瑶寨是龙胜县一个红瑶族聚居的山寨,位于“龙脊梯田”景区山脚下。随着龙胜旅游持续升温,昔日冷清的瑶寨也能见到络绎不绝的“洋面孔”。这里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民俗歌舞,受到中外游客普遍青睐。
“以往家里生活靠3亩山地来维持,现在自己在村里为游客表演芦笙,搞农家乐,原来的田地也改种高产的柑橘,加上两个孩子在外打工,全家4口每年能赚上近8万元,比以前翻了好几番。”当地农民石韦德说。
龙胜县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这个县以“人间瑶池”龙胜温泉和“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如今,在龙胜像石韦德一样“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已经有1万多人。如今仅旅游一项,龙胜农民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4000多元。
最近5年来,龙胜累计接待游客553.28万人次,年均增长18.2%,实现旅游总收入32.45亿元,年均增长41.65%。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动新型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龙胜第三产业增加值达8.7亿元,“十一五”期间增长12.17%。
记者了解到,除了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外,龙胜各族自治县还依托自身优势,大力推动“矿产、电力、农林、旅游”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经济。
龙胜各族自治县县长王少荣说,2010年与“十五”末相比,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13.13亿元增加到31.7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162元增加到170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08元增长到3441元,一个美丽富饶,和谐团结的新龙胜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