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学校体育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紧紧围绕着《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国家关于学校体育改革一系列文件精神,开拓进取、日新月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几年来,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发展和成绩,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我省实际,组织修订了辽宁省初中、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先后举办三次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班,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术权威讲学。(赖天德、耿培新、季浏等),受训人员达400余人,充分发挥其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每年举行一次体育教学优秀课评选和论文报告会;举办两届中学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课改实验阶段分别在沈阳、大连、丹东、抚顺、营口组织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现场观摩活动。通过观摩、评优课和学术交流,了解现状、树立好的典型、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力地促进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按规划,在不断总结22个县(区)70所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并开始启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举办了三期骨干教师培训班。2004年在广东省举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我省选送四节课取得特等奖一名,一等奖三名的好成绩,2005年郑州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我省报送的100篇论文,30篇获奖,同年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优秀教案评比我省选送的三套教案全部获得一等奖。构建具有辽宁高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开展了体育课的评优工作,召开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现场会议。
承担了辽宁省“十五”期间教育科学规划《中小学体育教学创新教育实践研究》实验课题。课题研究历时三年,参与教师和学生数多(100所中小学校,450多个教学实验班,计800余人),影响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学校体育改革项目,也是一次大面积、多层面,有先进理论指导,方向明确、目标清晰、过程完整,成果显著教学实验,其研究立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顺应了当代教改的潮流,引领了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组织承办了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会。为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进程中,2001年省教育厅在抚顺和营口两市召开了辽宁省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现场会,教育部体卫艺司有关领导到会,对所提供的教学改革模式现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2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在我省营口市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现场观摩研讨会。会议期间,我们介绍了经验、提供了现场观摩课,受到与会代表的好评和肯定。会议认为,我省营口市提供的教学模式,变枯燥的体育教学和课上活动为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中,变“要我练”被动的参与与“我要练”积极主动参与,变“少”数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为“全体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调动了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参加会议除外省200余名代表外,还组织全省千余人观摩了体育教学课,有力地促进我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进程。
为全面掌握我省农村贫困地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推动农村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2005年我们对全省15个贫困县401所初级中学进行了调研普查,形成了调研报告,并根据调研提供的情况和数据分析对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整改规划和措施,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全省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得到改善
学校体育器材设施,是保障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条件,目前我省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投入,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等现代化设施逐年增加,2003年省政府拨专项款4000万元,用于修建6所高校和14个市各1所中学的塑胶田径现场地,420万元用于14个市购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仪器,各市也相应配套投入,促进了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建设,改善了教学环境。2003年组织全省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检查评估情况表明,塑胶田径场、体育馆等明显增多,体育器材种类齐全,数量和质量得到增加和提高,尤其是新建学校达到全国一流水平,部分学校合理设计建立了学校体育健康园地,丰富了学生活动场所,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愉快地进行丰富多彩体育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中小学校内已有30多块建成的塑胶田径场,近40座新建体育馆,主要集中在城市学校,沈阳、大连两市较多。
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结合我省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印发了《辽宁省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根据学生年龄生理特点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改变过去器材配备成人化的标准,小篮架、小排球网、软式排球、攀岩等体育器材进入学校。提倡学校合理设计学校体育健康园地。
三、坚持抓好学校大课间和课外文体活动
上个世纪末,随着“双休工作制”的实施与课时计划的调整,学生在校时间缩短,使开展学校体育活动在时间上受到一定影响,为提高中小学生每天课间操单位时间里体育活动质量,我们通过延长课间操活动时间(25-30分钟),丰富活动内容,调整适宜的锻炼强度,采取灵活多样组织形式的实践,创立了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式,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有效的途径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映照了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反映了师生精神面貌,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以及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发挥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功效。
1996-1999年我们先后在全省14个市召开了四届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场观摩会议,表彰了近500所省级大课间体育活动优秀学校,1999年教育部在我省鞍山、营口、大连召开了全国大课间体育活动现场观摩研讨会,向全国推广了辽宁省的经验。近年来,随着教育整体工作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越来越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搞好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成为广大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各地不断总结经验,更新完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并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做为评估检查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使我省大课间体育活动已经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推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目前,大课间已形成我省独具特色的群众体育项目,各市每年都进行检查、评比和比赛。
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200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中央、全国少工委组织实施了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实验。2002年在郑州市召开现场观摩研讨会,在实验进行中推出了“体育艺术2+1项目”,目的是通过这种手段,做到在9年义务教育阶段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终生体育艺术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4年我省营口市被确定为全国中小学课外文体活动工程实验示范区,接到通知后,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拟定工作计划,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通过培训、选项教学模式现场会、项目比赛、最感兴趣体育艺术项目调查、制定考核标准、颁发2+1项目认定证书等形式和手段,使中小学形成校校有体育艺术特色,学生人人有体育艺术特长的良好局面,为我省全面实施中小学生课外文体活动工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5年我省鞍山市启动了课外文体活动工程的实验,同年10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在鞍山市召开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现场观摩研讨会议”,省内外代表500余人参加了会议,鞍山市提供的文体活动现场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和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充分肯定。
四、认真做好初中学生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印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文规定“体育列入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1991年我省在推广锦州经验基础上将体育列入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科目。15年来,顶住压力、克服各种困难,逐步完善考试的内容、测试标准和办法,调动广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2000年教育部体卫艺司对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进行改革,同时在我省营口市召开了全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工作会议,确定我省为全国12个省市体育考试改革试点省之一。新的考试办法是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是从过去单一的体能测试转变为对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几个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经过全过程锻炼后的体质健康状况。
2001年我们在全省部分城市尝试了新的考试办法,2002年我们进一步强调了加大我省考试改革工作的力度,考试的分数必须纳入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总分,调整了体育考试体质健康测试标准;考试期间,组织检查组深入市、县、区考场进行督查,使考试过程中的组织领导、考风考纪、考场设置、考务人员安排、仪器使用等得到加强和指导;组织部分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观摩和监督,聘请新闻媒体进行现场报道,增大了考试的透明度,实现了考试公开、公正、公平;各市教育纪检部门全程参与此项工作,对违规现象坚决查处,涉及的单位或个人一查到底,追究责任,保证了我省体育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
五、全国贯彻实施国家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02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新标准的实施,是学校体育改革一项重要举措,由于测试项目、方法的改变,组织实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为稳步推进,我们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了标准的内容、实施办法,明确了新标准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统一了思想,会同省体育局转发了文件,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确立了从2002年开始分批推进,三年内平稳过度,2004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同步实施《标准》的思路和目标。
为保证《标准》工作的顺利实施,先后下发了三个文件,举办了五期培训班,但由于2003年上半年全国出现“非典”疫情,加上各项工作准备不够完备,个别地区和学校认识还不到位,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不仅是辽宁的问题,也是全国出现的问题,2004年教育部在杭州全国贯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会议上,在分析主客观原因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