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堪称杭城基础教育发展史中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民同招”政策的实施,使得传统教育格局被打破,而影响更深远的主要体现在初中学段。
尽管新政给公办初中重塑了更为公平的发展环境,但公办学校要实现腾飞,更关键的还在于如何修炼“内功”。今年杭州市教育局公布“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计划,其实对于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城区已经探寻多年。“我希望上城的老百姓,不管住在上城的哪个地方,都不会为孩子读书而担忧。”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的话质朴而诚恳。
这些年,“名校在家门口”“名校林立上城”的美好愿景正在渐渐实现。一路走来,“质量上乘、活力充盈、特色鲜明、生态和谐”这16个字,凝练出上城区打造高品质公办初中的深刻内涵。在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一起来看上城“公办初中提质强校”的生动实践。
做好“质量”大文章
教授、特级教师组团进校“问诊”做好“一校一方案”
科学定义初中学校的“高质量”让所有学生可持续发展
今年5月刚复学不久,上城区迎来“公办初中提质强校行动之专家入校指导项目”启动仪式。活动现场教育大咖云集,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锋、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浙江省特级教师赵群筠、浙江大学教授刘力等专家,现场给上城公办初中发展“把脉”。
这是一个较长周期精准诊断行动的开端。专家们深入上城区每所公办初中,做现场调研、问题诊断、对策研究,并给出“一校一方案”,引领发展方向。“区域层面的提质强校行动计划是一个大框架。但每所学校校情不同,需要找到自己的资源整合点或薄弱点,做精准发力。专家的前期介入点拨,可以让公办初中在提质强校过程中少走弯路。”项海刚说。
专家团队的进驻,让很多校长感觉受益匪浅。“刘力教授建议我们,以百年校园历史底蕴来助推人文学科建设,特级教师赵群筠提出从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教师发展、关注学生三方面来提升办学内涵。”杭十中校长陈积粮说,这些建议对学校来说是一种及时而必要的“点醒”。
提升公办初中教育教学质量,须面对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样的办学质量才是高质量?一直以来,不少人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初中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学生能否升入重高成为一种“风向标”。
前段时间,项海刚与一位知名大学教授交流,这位教授特别提到了应试教育下遇到的困境。“应试教育背景下,人容易变得功利。上学时一心为了考高分、考名校,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是因为兴趣。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也会希望快速出成果,很难沉下心做好一件事。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这不是好现象。”教授的话让项海刚很受启发,项海刚认为,一所高质量的初中不该为培养出多少上重高的学生而沾沾自喜,而应致力于让所有学生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开发多元课程非常重要。
令人欣慰的是,上城区各公办初中正致力于发展特色化课程。如杭六中,是区中学生艺术基地,学校开发出颇具特色的艺术精品课程,近年来让不少有艺术发展潜质的学生走上了特长发展道路;开元中学是区中学生科技基地,学校开发的STEAM课程和专用教室,培养了一大批“小创客”。此外,像勇进实验的“体艺”超市课程、杭十中的“宗文”国学课程等,都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多平台。
与此同时,多元评价也紧紧跟上。如惠兴中学坚持每年评选“惠贤”学子,只要某方面有突出表现,诸如热心公益、热爱体艺,都可参评。在项海刚看来,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不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立德树人,培养出有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下一代,这些不唯分数的多元评价标准,赋予了教育更大的意义和价值。
做好“教师”大文章
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比例向公办初中倾斜
提振教师的“精气神”未来要实现“校校有特级”
“我们的老师要做到心中有爱、眼里有光。不仅做摆渡人、守夜人,更要去做筑梦人、引路人,去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项海刚觉得,公办初中要提质强校,提振教师的精气神是前提。这就需要从教师的专业培养、职业成长、个人获得感上下大功夫。
上城区评选出了新一批13位“区特级教师”,北师大附属杭州中学的白引是其中一位。才30岁出头,白引已是省教坛新秀,这两年先后获得全国“新星杯”说课大赛特等奖、浙江省语文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等。“我刚毕业就来了上城,区里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培养很贴心。比如刚入职时,学校就为我安排了业务水平突出的教师做师傅,在区里我还是吴丹青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这些大咖对我们进行专业上的引领,让我们成长很快。”白引很感慨地说。
一直以来,上城名师辈出,这源于其“造血”功能的强大,背后是上城探索出的一套科学严谨的教师培养制度——构建以省特级教师为“尖端”、区特级教师为“高端”、区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五阶段”获奖教师为基础的“四级人才梯队计划”。
用“环环相扣、承上启下”形容“四级人才梯队计划”再合适不过。在上城,各层级都有名师开设工作坊。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学员,可能是区学科带头人,而区学科带头人可能摇身一变又成了名师工作坊的导师。每个层面的老师,多要承担两个不同角色:上一层的学习者,下一级的导师。名师的自我学习属性和辐射属性,都得到了最好的释放。
如果说依据业务能力建设的多级人才梯队,是上城名优教师培养体系的一个“多维生长台”,那么根据教龄长短划分的“五阶段”获奖教师助力计划,则是名师成长的“基础平台”。“新苗奖”“新秀奖”“能手奖”“风华奖”“红烛奖”,让区内各教龄段教师都有成长舞台和前进动力。
“在这个‘多维生长台’上,上城的每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同时也对下一步奋斗目标了然于心。而教师们的成长轨迹就像一条曲线,永远是朝上走的。”项海刚说,为了更好地推动公办初中提质强校,未来上城区将加大公办初中名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的培养力度,在区特级教师、“五阶段”教师、骨干教师等的培养中,比例向公办初中教师倾斜,做到“校校有特级”。
今年教师节,又有一大波教师受到表彰。两人获得上城区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的“君子兰奖”,每人获一次性奖励30万元,其中一人便是惠兴中学书记刘晖军。先前他被上城区派往国家级贫困县雷山县支教,担任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奖项是对我几十年教育生涯的一种认可,上城教育培养了我,我也愿意做上城教坛的一头老黄牛,继续默默耕耘。”
今年基金会增设“上城名师金桂奖”,每人奖励三万元。此外,基金会延续传统依旧设立“米兰奖”,每人给予奖励十万元,“红梅奖”“银桂奖”分别给予五万元、三千元奖励。在上城,无论班主任还是学科教师,无论教主课还是教拓展性课程,无论擅长管理还是精于科研,只要沉浸在教育一线“发光发热”,上城教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及时褒奖。
这种对教师群体的重视,对教师价值的认同,已经在上城区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牢牢地拴着教师们的心。正如项海刚所说:“老师们的获得感、战斗力、成长空间上去了,学校提质才有了最重要的基础。”
做好“协同”大文章
高标准建新校、高质量提升老校全面达到现代化学校硬件标准
探索公民协同、初高集群新模式为国家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奠基
在上城区望江新城,目前有一所占地约60亩、规划为48个班的学校正加紧建设——它就是杭州市钱学森学校。这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规划了航空模型展示馆、天象馆、图书馆、国际交流中心、合班教室等,将打造成一所高起点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
美好校园是美好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校园的美好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互动,在于硬件与软件、时间与空间的和谐交汇。美好的环境能让孩子爱上学习,让更多前沿的教育尝试成为可能,从而助推教育质量提升。”项海刚说,为建设与一流国际化现代城区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强区,上城创新性地出台了《上城区高品质校园文化创建标准》,对新建学校追求高品质的同时,全面提升历史悠久的老学校,做好文化传承,让这些老校有条件做出大文章、大课堂。比如,前些年清河实验、惠兴中学实现了“旧貌”变“新颜”,再度焕发活力;杭十中、江城中学每年利用暑假分步实施校园硬件提升等。
钱学森学校计划明年投入使用,由建兰中学领办的钱学森学校初中部第一届学生已正式开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国家举办义务教育,确保义务教育公益属性,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办好办强公办义务教育。在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规范管理的同时办强办好公办学校,更有利于打造初中和谐生态圈。”项海刚说。
其实这不是建兰中学首度和公办初中合作,2017年建兰中学便与惠兴中学成立集群发展联盟,两校实现了教研、资源、测试同步,每年建兰中学派出骨干教师队伍在惠兴中学支教。三年的集群式发展,让惠兴中学的办学变得更具活力,也收获了百姓的好口碑。相对于集群发展,领办钱学森学校的过程中,建兰中学的介入将更为深入:不仅选调师资团队,还输入先进的校园文化、成熟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等,确保钱学森学校初中部的高起点开办。
除了民办初中和公办初中集团化发展,上城区教育局还在尝试探索初高中集群发展新模式,以及鼓励公办初中在全国范围内跨区域组建名校互助共同体。在项海刚看来,公办初中在和高中进行紧密联动的同时,不能眼中只盯重高,也要联动普高和职校,“每所学校都有不同的学生群,他们未来的发展路径也不同,初中学校要尽可能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求。”一个例子是,今年7月开元中学毕业生、双胞胎姐妹邵婴萱、邵婴乐,分别以中考520分、505分的成绩被人民职校“中本一体”学前教育专业录取,这两姐妹从小就有当幼师的梦想,现在她们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新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