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为:2020-08-11
供稿:萧山日报社
从江多山,不少村寨都在高山之上,但让人感慨的是,通往山上的村级道路与东部村庄并无二异,柏油路、双车道,弯曲但平坦的盘山公路,联通村寨与外界,更成了从江脱贫之路。
山上是黝黑的木寨、干净的村寨,山下是崭新的安置房、齐全的配套;来萧务工收入增加,很多家庭全部脱贫;医疗教育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水平越来越好,读书日益成为孩子们走出大山的希望……走访的8个村寨给我们最大的感受,是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从江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穿梭在面貌焕然一新的村寨中,看到村民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感觉比这个季节任何事物都美好。
拓宽就业路,腰包“鼓”起来
8月5日是刚边乡的赶集日,在乡政府旁的广场上,摊位林立,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40岁乡民韦胜辉放下农具,穿戴整齐,早早地来到广场“报到”。前几天,听乡干部说,这里有一场萧山举办的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他想来瞅瞅机会。
“萧山是个好地方!”拿着现场招聘宣传海报的韦胜辉,从一个摊位逛到另一摊位,13家萧企,1000多个岗位,看得他眼花缭乱。初中学历的韦胜辉有一颗外出务工的心,前几年,公路通了,乡里年轻人一拨拨外出打工,眼看着他们富起来,韦胜辉“心痒痒”:“文化程度不够,想出去,但又不敢。”外出务工收入多,占据家庭收入大头,是从江县老百姓脱贫变富的主要渠道。刚边乡党委书记潘勇介绍,全乡6000余人,外出劳务占了80%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在省外务工,且以广东和浙江居多。
蒙玉府今年33岁,在广东打工多年,每月四五千收入,养活了一家六口。去年,一家人从山上搬下来,住在刚边乡易地安置社区,家里设施齐全,生活越过越红火。20多天前,他辞职回乡,“听说萧山待遇好,并且作为对口扶贫帮扶地,还有劳务就业补贴。”蒙玉府跃跃欲试。
近年来,萧从两地交流紧密,劳务协作由分散化逐步迈向组织化,越来越多从江人踏上了来萧务工之旅。王银花一家是从江县建档贫困户,今年2月,她和老乡40余人坐上包车,来到位于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浙江北极品水产有限公司,经过系统培训,已成为一名熟练的剥虾工。“包吃包住,每月还有5000多元收入。”王银花说,目前靠她一人的务工收入,全家五口人已全部脱贫。“组团式招聘让村民了解萧山,包车式外出、订单式培训,解决了大部分村民不敢外出务工困扰,相信越来越多乡民会敢于和愿意去萧务工。”潘勇说。为帮助贫困户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自然困境,近年来,从江县大力推进易地搬迁,不少贫困户搬下山,但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过着旧日子”?小小扶贫车间,成了破题的“金钥匙”。
走进从江县美娥社区“凤归巢”扶贫车间,一派忙碌景象:50多台缝纫机高频次运转,其后是50余名社区妇女,她们正在抓紧赶制一批环保布袋。40多岁的石奶选是其中一员,她告诉记者,今年5月,她从山上搬下来,住进了楼房,经社区干部介绍,走进了车间。
“早上八点左右把孙女送进社区幼儿园,走路两三分钟来车间制作布袋,每天有六七十元工钱,既增加了收入,也照顾了家庭。”从小务农为生的石奶选没想到,有生之年自己也能成为一名工厂女工。据了解,像这样的扶贫车间在从江共有三个,设立于银新、贵运、美娥三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萧山共投入帮扶资金90万元,已带动130余人实现就业脱贫。
三年来,萧山通过贫困车间、项目带动、公益岗位等方式,积极带动从江县2288人实现就近就业脱贫。其中包括增设安置区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400个。
吴惊明一家是建档贫困户,几代人在山上以种田为生,今年年初搬下山,来到贵运社区后,他主动报名成为该社区消杀员兼楼幢长,每月收入从0元变为1500元,前不久他还为家里添置了洗衣机。“从务农变务工,生活真是越来越美好。”吴惊明兴奋地说。
提高医疗水平,看病更安心
“老伯,要记得按时吃药呀,不然血压会升高。”在一间昏暗的低矮木房里,加勉乡党扭村村医罗妹,正在进行日常上门巡检。三年前,她从凯里护院毕业后,毅然回村成为一名村医。作为土生土长的党扭村人,罗妹说,这几年,有病找医生的意识不断提升,但也因此更加力不从心。“看得病越多,遇到的病例也越多,有时找不到病因,只能干着急。”罗妹认为,归根到底,医术是硬伤。
为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近年来,萧山充分发挥医疗卫生对口支援的“造血”机制作用,积极推动“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为代表的医生服务能力“再回炉”和人才队伍“本土化”,变“输血”为“造血”。在萧山先进理念的推动下,从江县已连续三年举办村医培训班,基层村医技术诊疗水平正稳步提升。“有萧山医生在吗?没有,我就去凯里。”这是萧山挂职从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蔡勇在坐诊时无意间听到的一句话,饱含着从江老百姓对萧山医生的信赖,体现了萧山医疗技术的吸引力。
在蔡勇办公室墙上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爱心医术获新生,转危为安乐无忧”。原来,今年年初,在蔡勇的精湛医术和医护人员9天的悉心呵护和治疗下,一名生命垂危的新生儿喜获新生,成功出院。
“郭宝出生时全身皮肤黏膜出现黄染,经诊断患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这种病很难治,幸亏碰到了蔡医生!”郭宝的父母至今仍心存感激。
作为两院共建重点学科建设来,从江县人民医院的新生儿科已达到黔东南州先进水平。今年2月以来,病人收治数及业务量均较去年同期增长30%。
这仅是萧山医疗帮扶的一个缩影。三年来,萧山医生倾情支医,先后有85位医护人员前往从江,全力提升该县医疗救治水平。专家参与门急诊2600余人次、手术442台,开展疑难病例讨论51次,新技术80余项,4个医共体21所医院卫生院结对“全覆盖”,并通过联合共建学科,解决了长年困扰从江医院弱势学科发展难题。“这几年,从江基层医疗水平的改变,不仅在软件水平,还有硬件设施。”跑遍从江县基层卫生院的卫健局原办公室主任刘华林很有发言权。
在他的引导下,我们来到贵运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的传化安心卫生室,心电图机、便携式b超(含工作站)、全科诊疗仪(系统)等设备一应俱全。贵运社区有住户1407户共6471人,是全县最大安置社区。随着贫困安置人口陆续搬来,原卫生室设备简陋,无法满足大量移民人口就医需求。得知该情况后,萧山立马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并牵线传化集团,配置了高端医疗设备,建成了传化安心卫生室。
“以前,村民有小毛小病,喜欢往镇卫生院跑,今年5月,200平方米的卫生室开放使用后,村民足不出社区就能实现基础诊疗。”贵运社区脱贫攻坚指挥所所长张洪方说。
精准帮扶,教育有了新希望
“办学条件比从江最好的公办幼儿园还好!”作为一名曾在县城教学、如今到美娥湘湖幼儿园上班的普通老师,看着教室里最先进的一体化投影仪,从事小班教学的梁杰倩很感慨,户外场地大、器械丰富,室内硬件好、墙面软包到位,“现在我自己的小孩转学到这里了。”
今年6月1日刚开学的美娥湘湖幼儿园,是东西部协作项目之一,扶持资金为300万元,由萧山区城厢幼儿园结对帮扶,实现教育管理指导与资金扶持双向直通车,生源来源于美娥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干团村、友团村、弄成村等地的适龄儿童。萧从两地结对以来,针对从江县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培训力量欠缺、学校硬件薄弱等短板,萧山一一做了精准帮扶,仅学校建设方面,截至目前,萧山已投入帮扶资金2570.5万元,共22个学校建设项目,已有17个项目投入使用,尚有2个项目正在建设,另有3个在前期准备中。
尽管眼下是暑假,但韩慧娟与刘小青之间的互动从没停过,围绕教研活动,两人几乎每天都在用微信等各种形式探讨。“以前对教学没有系统性研究提炼过,但韩老师带来了‘顶层设计’,让我们今后教学更有方向性与指导性。”从江县第一示范幼儿园教师刘小青认为。
韩慧娟是萧山选派的从江支教老师,挂职从江县第一示范幼儿园执行园长。已有28年从业经验的她,是一级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还被从江县教科局聘请为“兼职教研员”。“人才紧缺、理念更新慢是从江教育显著短板,我做的工作主要是把萧山先进经验经‘就地改造’后输入从江。”韩慧娟说。
这一“就地改造”带了丰硕成果。在今年举行的从江县幼儿园游戏活动案例评选中,第一示范幼儿园推荐的5个游戏案例4个荣获二等奖,1个荣获一等奖,其中一等奖项目还作为从江县的独一被黔东南州推荐至贵州省教育厅参评。
硬件的完善、软件的提高,正不断提升从江教学质量及成效,精准扶智持续助力从江县人才的培养。而萧山爱心人士源源不断的到来,更是为从江学生“雪中送炭”。
大歹村是从江最为贫穷落后的村寨之一,坐落于一个山头上。目前在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读书的潘丈甩,是大歹村第一个考出大山的大学生,被称为是“全村的希望”。
8月4日这一天上午,当潘丈甩从萧山企业宜人科技创始人沈照手上接过1000元助学金和200元学习用品时,除了“谢谢”二字,他反复说,自己一定会好好读书,为其他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其他孩子都能考出大山。
“对大山里的孩子而言,读书可能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沈照介绍,这一次来从江,他和萧山爱心人士一起结对帮扶了9名大歹村贫困学生,也是希望尽绵薄之力为从江教育脱贫做点事。
文:姚潮龙王慧青
图、视频:范方斌蔡敏杰
原标题:《从江脱贫记①丨民生之变:幸福笑脸最美好》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