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初中网 > 和县 > 正文

和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日期:2023/7/15 11:47:53 浏览:

一、基本情况

和县下辖9个镇(含郑蒲港新区2个镇),115个行政村,总人口54.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7万人。全县共有义务教育中小学校119所,其中小学90所(含教学点34所,50人及以上的教学点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初中21所,完全中学2所;全县小学教学班数719个,在校生数23585人,初中教学班数290个,在校生数11303人;小学教师数1676人,其中专任教师1669人,初中教师数1283人,其中专任教师1221人。

(一)资源配置

全县小学65所(含50人以上的教学点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6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达标学校64所,达标比例98.5%;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达标学校60所,达标比例92.3%;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达标学校51所,达标比例78.5%;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达标学校56所,达标比例86.2%;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63所,达标比例96.9%;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标学校63所,达标比例96.9%;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达标学校62所,达标比例95.4%;综合评估,资源配置达标学校只有45所,达标比例69.2%。

全县初中2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6所、完全中学初中部2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达标学校28所,达标比例96.6%;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达标学校28所,达标比例96.6%;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达标学校23所,达标比例79.3%;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达标学校28所,达标比例96.6%;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27所,达标比例93.1%;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标学校26所,达标比例89.7%;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达标学校27所,达标比例93.1%;综合评估,资源配置达标学校数为18所,达标比例62.1%。

(二)校际均衡

全县小学综合差异系数为0.454,符合小于0.5的国家标准。其中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的差异系数为0.481;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的差异系数为0.480;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的差异系数为0.426;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的差异系数为0.528;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的差异系数为0.488;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差异系数为0.346;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的差异系数为0.428。

全县初中综合差异系数为0.403,符合小于0.45的国家标准。其中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的差异系数为0.455;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数的差异系数为0.569;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的差异系数为0.472;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的差异系数为0.259;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的差异系数为0.375;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差异系数为0.263;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的差异系数为0.427。

二、典型做法

(一)优质均衡明确新目标

2015年12月,我县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评估验收,全县所有义务教育中小学校(含教学点)均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要求,9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标准化办学标准。此后,我县又把义务教育发展瞄向优质均衡的更高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县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定优质均衡发展要求。

(二)经费投入明确新导向

1.教育经费投入以农村或薄弱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内涵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增大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实现各类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各类学校教职工人均工资较上年有所增长,高于地方公务员工资水平,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培训经费足额到位。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并建立与财力状况、办学需求和物价水平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

2.在核定的公用经费总量内,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学点、寄宿生较多的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学生数较少的学校倾斜。

(三)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1.实施“三名”(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培养工程,以“三名”人才为核心组建市、县级“三名”工作室。目前,全县拥有市级名校长工作室1个,县级名校(园)长工作室4个、名师工作室7个、名班主任工作室2个。今后,积极创造条件,争创省级“三名”工作室,发挥“三名”的引领带动作用。

2.积极推行在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开展“名师”培训工程,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有潜质的教师开展定向培训,力争到2025年,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名师”比例占学校教师总数的50%。

3.加大师资交流,培养青年教师,打造骨干队伍,用好成熟人才。选派长期在农村学校工作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中青年干部到城区学校任职培养;提拔城区学校的优秀青年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鼓励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交流,并努力将此项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努力做好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工作,根据上级有关精神规定:城区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职称、中级职称,须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1年以上的经历,加强农村或薄弱学校师资力量;逐步建立县级教师研修基地,重点选派农村教师到基地校脱产培训;根据省市文件精神,全面推行落实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逐步实施将骨干教师指标的20%作为农村专项,确保农村学校优秀师资稳定。

4.谋划试点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和县管校聘制度,努力实现动态调整,合理流动。引导、鼓励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按照“省考、县管、校聘”的原则,做好每年新教师招聘工作,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岗位和结构性缺编学校教师的补充。实行“农教津贴”制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四)招生管理出台新规定

1.对各校招生和公办学校空余学额使用作明确规定。全县科学划定学校招生范围,保证各校生源数量与学校招生规模基本适应,有空余学额时,采取公开报名和电脑派位的方式确定,力争到2022年,每所公办学校择校生比例控制在招生总数的2%以内。

2.对省示范高中指标生到校政策作出新规定,全县省示范高中100%招生指标分配到所有初中学校,自2015年起,所有公办初中招收的择校生毕业时不再享受省示范高中指标到校生待遇。从而有效减少了农村初中学生向城区学校的非正常流动。

(五)特殊群体得到新关注

对五类特殊群体给予更多关注:第一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第二是农村留守学生。建立农村留守学生普查登记和社会结对帮扶制度,健全安全保护预警应急机制;第三是残疾少年儿童。按照普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多倍的标准安排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7.7%;第四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教育扶贫,落实好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资助体系;第五是学习困难学生。各校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指导中心”,要求教师要以热心、诚心和耐心感染教育学习困难学生,确保学生不因学习困难而辍学。

三、短板地方

1.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比较合理,但距国家规定要求还有差距,有待进一步科学规划完善。

2.艺术教室面积不达标。全县拥有12个教学班级以上学校共有26所,其中小学17所,初中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其中有7所学校均无音乐室、美术室、2所学校无美术室、1所学校无音乐室,其余学校均有音乐室、美术室,但大部分专用教室面积不达标。

3.音体美教师校际间存在不均衡。全县每百名学生拥有音体美教师数小学为1.17,初中达0.97,但校际间差异较大。全县小学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不达标学校14所,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不达标学校6所。

4.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全县9所小学、1所初中学校面积不达标;生均体育场馆,全县2所小学、2所初中学校面积不达标。

5.存在超规模学校。和县历阳第一小学、第三小学办学规模超过2000人。

6.存在大班额问题。全县超过45人的小学班级233个,超过50人的初中班级30个。

四、采取措施

(一)不断加大经费投入

一是全额预算教育经费。继续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要求,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或薄弱学校,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经费和公用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同时协调郑蒲港新区管委会,根据优质均衡发展需要,财政列出专项经费用于解决部分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不达标、体育场馆面积不达标、艺术教室面积不达标等问题。二是全力争取上级资金。联合发改、财政等部门认真研究上级扶持政策,抢抓国家、省、市各项政策机遇,准确把握申报时机和程序,争取更多专项资金用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高度重视教育规划,合理整合教育资源,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学校布局调整,突出教育公平、突出统筹发展。四是加强师资培训经费保障,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学习与借鉴先进地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优化教师评价制度,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五是充分调动社会资本。鼓励设立贫困生义务教育助学基金,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集约化使用教育资金。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企业捐赠为支撑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集机制。六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根据县(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考核以及办学效能考评结果,和公务员同等落实教师目标考核奖励标准,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

(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1.通过编制调剂、招聘新教师、培养引进骨干教师等方式,进一步向生源较少的村小、教学点倾斜,多渠道缓解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优秀比例和音体美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重点解决乡村教师学科覆盖问题,确保每一所学校开齐开足开好所有课程。

2.统筹教师资源,加强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