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初中网 > 宁南县 > 正文

南丝路之路

日期:2023/8/7 13:39:06 浏览:

来源时间为:2023-06-26

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它位于乌蒙山脉和金沙江的交汇处,磅礴与柔情相依相融;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个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活力四射,气势恢宏。

这是位于四川省大凉山东南部的宁南县。古丝绸之路创下的民族辉煌,曾在这里投下历史光鲜。如今,宁南人用丝绸铸造中国梦,赓续五千年中华丝绸文化,一项历经40余年打造的产业,在这条古老而又崭新的南丝绸路上已然崛起,成为中国最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茧丝绸产业基地,她的名字叫南丝路集团,令人自豪的国字号大型企业。

火红的6月,我欣然走进宁南,沿着奋斗者的足迹,倾情探寻南丝路之路。

夯实路基

碧窝村,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信步进村,顺着漂亮的新居放眼眺望,一排排碧绿的桑树沿着起伏的山岗一溜远去。青翠欲滴的桑叶,如片片翠玉,在骄阳下闪着诱人的亮光。一阵山风吹过,桑林“哗啦啦”,这里回荡着历史的交响。

千年前,宁南境内的茶马古道“铃儿响叮当”,远古的记忆犹在眼前。宁南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马夫常年沿着金沙江、黑水河穿梭,在宁南停驻后,将茶叶、丝绸等货物沿着南丝路送到各地。宁南水资源丰富,每年光照时间长,栽桑养蚕条件得天独厚。1966年,蚕桑专业技术干部张友琼来到黑水河边,发动村民栽桑养蚕,当年产茧449公斤。蚕茧数量虽不多,却给这片土地播下了希望,栽桑养蚕,在这片土地上悄然兴起。

历届宁南县委政府都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富民兴县的重头戏。为激活内生动力,把万千农户栽桑养蚕的热情调动起来,宁南县国资企业南丝路集团应运而生。开业剪彩那天,时任县委领导往那一站,拉开了大嗓门:南丝路要成为当地群众致富“领头羊”、中国茧丝绸产业的“火车头”。满怀壮志,一腔热血,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张蓝图绘到底。

“公司从1981年4月成立以来,就坚定不移地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工厂’的产业化运作模式,点燃了太多村落和村民栽桑养蚕的热情。”南丝路集团董事长林平自豪地说。

在碧窝村,见到张连云,他60岁出头,瘦高个头,黑里透红的方脸庞,眼睛不大却深邃闪光。他有一张靓丽的名片——全国劳动模范。2015年4月28日,风和日暖,张连云走出碧窝村,走进北京城,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激动万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片桑叶的托举,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栽桑养蚕,是张连云的梦想。黑水河畔松新镇碧窝村,是他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连绵高耸的大山,没有挡住他的视线。1985年,在县城念完高中,他回到村里,从父辈手里接过桑树园,那是2亩田土、20亩坡坡地,全都桑树成行,跃跃生长。

可是,初出校门,对张连云来说,栽桑养蚕还是一张白纸。这天,他正有些发愁,县农业局蚕茧站的科技干部和南丝路集团部门负责人找上门来,给他送来一大摞书籍资料,滔滔不绝地讲了宁南县发展桑蚕的愿景,还带他到地头和蚕房,手把手教、心贴心帮。张连云还多次参加了县农业局和南丝路公司的技术专业技术培训。他暗自欣喜:栽桑养蚕有干头、有奔头。

青春是打拼的岁月,张连云全身心投入。剪枝、松土、施肥、除虫。春踏朝露、夏顶骄阳、秋套雾罩、冬迎雪花,一年四季连轴转。他除了管好已有的桑树林,还见缝插针,在房前屋后、田埂、地角栽种桑树,并把一些外出打工户的承包地租下来。几年后,张连云成为了宁南县最大的栽桑养蚕农户。

幼蚕培育,是养蚕的关键环节,而有的养蚕户在这个环节技术和设施有限,管理不善,幼蚕死亡率较高,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县产业技术部门连夜召开会议,各位技术人员集思广益,探索小蚕集中共育新机制,不再把蚕卵纸直接发给各家各户,由一些文化较高、养蚕有经验、有威望的大户集中供养,南丝路集团给予补贴和扶持,待幼蚕生长期满以后,再分发给各家各户饲养。这个想法一出,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第二天,技术员带人来到碧窝村,敲响了张连云的家门。一见面,就把公司的最新想法告诉了他。张连云满口答应,连连称赞公司出了妙招,他说:“小蚕管得好,大蚕病不了。”

“原来大家想到一起去了呀!”技术员乐呵呵,拍了拍张连云的肩膀,两双大手紧紧攥在一起。

张连云养蚕多年,又得父辈赐教,称得上行家。在他看来,幼龄蚕宝宝培育分为4个年龄阶段,一龄为4天,二龄为5天,三龄为6天。这每一个阶段,管理都必须精准、精细化,叶面消毒、环境洁净,蚕房温湿度适度,定期用消毒药物对蚕床进行喷撒。幼蚕培养期满后,村里的几十个养蚕户来到张连云的小蚕共育室里,把幼蚕领回家养。蚕盒整齐排列,蚕床青绿涌动,幼蚕体健可爱,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是啊,再也不用担心啦,躯体发黄、发亮、肿大的幼蚕病一去不复返了啦!

让村民走出去。南丝路集团组织策划,并给予资金保障,让张云连带队,碧窝村养蚕户10余人奔赴云南、南充等地的桑蚕基地参观考察,一去就是9天。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从来没有见过外面的桑蚕大世界,考察团一路行走,一路兴奋。

回到村里,撸起袖子加油干。张连云把原来的土墙房子全拆掉,蚕房由土墙房变砖墙房,占地200平方米的新蚕房里,9层高的蚕床架整齐排列,让人眼前一亮。

2015年,张连云和他妻子铆足劲养蚕,全家养蚕纸达到100张,年收入突破30万元。就在这一年,张连云因为养蚕功高,一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成为全县养蚕户的标杆。

“金窝”“银窝”,不如养蚕的碧窝。2019年,碧窝村全村703户村民养蚕13903张、产茧12618担,养蚕总收入2900余万元。碧窝村,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也是省级文明村,连续多年获得全县蚕茧总产第一、人均产茧第一等称号,“户无余土桑满庄,遍野金叶无穷碧”,是碧窝村的真实写照。

桑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如今,碧窝村万亩蚕桑产业园区,形成了“蚕桑+旅游”“蚕桑+文化”等多种业态的发展。蚕桑高标准种植基地、桑城广场、主题博览馆、文化长廊、研学基地、电商中心等场所,成了宁南旅游的热门“打卡地”,游客络绎不绝,享受农事体验、村镇休闲、旅游康养、购物娱乐,流连忘返。红红火火的蚕桑业,让碧窝村成为宁南乡村振兴好样板。

林平兴奋地说:“群众的参与热情,筑起了宁南桑蚕产业发展的基石。”2014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宁南“中国蚕桑之乡”“全国优质茧桑生产基地”称号。如今,南丝路集团拥有30万桑园,年产干茧5000多吨、生丝2000多吨。集团带动了全县13个镇、2.5万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茧丝产业。2022年,宁南蚕农养蚕32.5万张,产茧29.7万担,农户养蚕收入7.41亿元,户均收入达到2.96万元。

“冷”“热”不惊

走进宁南县委政府办公大楼,第2层大走廊上的第一间房,是南丝路集团董事长林平的办公室,距离县农业部门领导很近。国企老总和政府机关合署办公,实不多见,这可以掂量出南丝路集团在县委政府心中的分量。

室内宁静而清新,林董事长打开电脑,一行闪光的数据赫然跳入笔者眼帘:2022年,宁南“蚕茧总产、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蚕农收入”五项指标稳居全省第一,其中“养蚕单产、人均产茧、蚕茧质量”三项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整个桑蚕茧丝绸产业产值38亿元。

林平说,南丝路的辉煌,来自县委政府带领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不变的信心,我们的口号是:“冷”不砍,“热”不赶,一心一意谋发展,秉承至今,已有42年。

林平曾在新疆某部服役3年,当过班长,入了党,1994年退役后,满腔热情投入宁南桑蚕事业,恪守军人本色,牢记初心使命,他从蚕茧站技术员干到南丝路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一路走来,集团兴盛,林平是见证者,也是领头人。

林平沉思片刻,打开了话匣子。1980年到1995年,是宁南蚕桑的缓慢发展阶段。那时,市场经济正在逐步探索之中。它是一把“双刃剑”,就在这期间,全国乃至世界出现了桑蚕大战,有的杀得头破血流,不少桑蚕企业倒闭,被兼并重组。南丝路的桑蚕丝销售也一度跌入低谷,每斤蚕茧的价格不到20元。但是,我们人心没有乱,企业没有盲目削减。县领导现场办公,果断提出:桑园不砍,价格不减。政府部门和企业高管一起讲研究对策。大家观市场风云获得新思路,通过产品结构调整,精准对接市场,产品打进了沿海和海外市场,终于渡过了这道难关。从1995年到2010年,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完善,宁南蚕桑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2012年以后,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推进,全国的蚕桑行业也出现兴旺局面,形势喜人,南丝路进入了融合发展兴盛阶段。2017年,有人提出走出宁南,跨界扩张。

林平皱起了眉头,集团高层决策会议迅速召开。夜幕降临,公司会议室灯火通明,林平认真听取了大家发言,最后说:“市场热,我们不能头脑发热!实践表明,蚕桑生长对气候和土壤条件要求高,宁南最适合我们发展,大家都是见证人、亲历者。往后,我们应该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做优做强上,追求高质量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林平的话如投石激浪,引起热烈讨论,会场气氛十分活跃,共识很快达成。

首先,提出推动栽桑模式转型。

6月,在林平带领下,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头顶烈日、俯下身子,“唰唰”地在农作物地里拉开卷尺,测量桑树种植的行距和窝距,40多度的高温,满身的大汗,换来可喜成果。他们将土地从“单一单季产出”发展为“套种多季增效”,一套完备的技术操作规程形成并实施,每亩产值从4000元提高到1.6万元左右,极大地促进了蚕农增产增收,大家拍手叫好!

全新的模式,农业专家称之为“6215”桑园轮作套种模式,南丝路集团独创,全国领先,省内外多个宜桑区纷纷赶赴宁南学习取经。如今,这一模式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被广泛推广应用。

2015年,国家生态战略步履铿锵,“生态宁南”被提上重要位置。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林平响亮地提出大力发展生态有机桑树,提升蚕丝品质。

徐玉伦谈起这事喜笑颜开,他是宁远镇福泉村村委会主任,40多岁,敦实的身材,有些木讷的模样,内心却敏感又敞亮。中午时分,坐在村头的大树下和他聊,“呼呼”的山风送来凉爽和惬意。

他说,我们村是南丝路集团发展的桑蚕产业园区。这年春暖花开的日子,南丝路集团部门负责人走进村,把村民召集到一起,就地开展生态种桑养蚕培训。先讲好处,再讲方法,最后撂下一句:“按这条路走下去,保证大家收入翻番!”

村民都相信!说着,他还打着比方,比如我吧,以前种桑树,为了叶儿肥大,保证蚕儿吃得饱,我肯定要用化肥。打那以后,不再用了,用农家肥。为了多产农家肥,我每年多养了几头猪,把家里的沼气池充分利用起来。蚕粪,也叫蚕沙,以前随手倒在房前屋后,又臭又招苍蝇,那次听了集团公司技术人员的话,蚕沙规范堆放,用石灰消毒,用塑料布盖严实,半个月后,放进沼气池发酵,既是上等的生物肥,又避免污染土壤。

走进徐玉伦家的桑树园,满眼黄色纸板,像撒落的星星,映射着太阳的光亮。“这是南丝路公司免费送的,黄纸板上全是诱虫剂,有了这玩意儿,桑树防虫不再打农药了。”徐玉伦介绍,他家还有2盏诱捕灯,每盏40元,都是公司免费送的,“这下好了,以前打农药,天热时还常常出现蚕儿中毒,现在不会了。”

“公司管得细!”徐玉伦说,桑树主干冬季防虫,以前家家只知道刷石灰水,现在不是了,公司统一组织调配石硫合剂,按标准喷刷,这不仅能有效防止越冬虫害,还能减少春季病虫产卵繁殖危害桑叶,“我们全家人干这事都很积极,春节刚过,为了抢时间刷,我老婆、我老父老母一起上。”徐玉伦还详细介绍了南丝路公司传授的树枝修剪、促进土壤自然改善的新知识。

徐玉伦自有桑树园20亩,前些年流转土地30亩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
  • 大凉山最后的慢火车:47年线路依旧22年票价未涨大凉山最后的慢火车:47年线路依旧22年票价未涨08-07

    依火红敏和读学前班的妹妹。5月14日,周日。早上8点49分,成昆线上的小站沙马拉达,一列绿皮火车缓缓停下。跟着人群,依火红敏上了火车,找到一处比较安静的座位后,……

  • 南丝路之路08-07

    来源时间为:2023-06-26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它位于乌蒙山脉和金沙江的交汇处,磅礴与柔情相依相融;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个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中活力四射,……

  •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会东县推进义务教育基本08-07

    来源时间为:2021-3-2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日电从“普九”到“教育均衡”,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近年来,会东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正向优质均衡发展跨越。……

  • 援彝进行时!泸州教育天团扎根普格县超30所学校08-07

    四川在线消息(熊允记者魏冯)五月,凉山早已具备盛夏的气息。但骄阳似火,热情不减,泸州市驻普格援彝教育工作组的帮扶工作,和以往一样,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课上帮扶,选……

  • 【献礼二十大】深耕厚植细育桃李08-07

    何艳)行走在青山绿水中的汶川,一所所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校园格外引人瞩目。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从乡村到城镇、从“补短板”到均衡教育,一代又一代汶川教育人倾注汗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