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位置: 初中网 > 梁子湖区 > 正文

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反馈湖北义教均衡发展意见

日期:2023/8/22 0:45:32 浏览:

人民网北京10月14日电(赵英梓)9月15日至19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湖北省申报的50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了督导检查。本次督导检查是依据《义务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教育部与湖北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相关要求进行的。督导检查组本着“公平公正、严格把关”的原则,对50个县(市、区)的申报材料进行了审核,其中7个县(市、区)的差异系数等指标未达到要求,未能通过本次认定。

督导检查组分16个小组对通过材料审核的43个县(市、区)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共随机抽查学校284所,其中小学129所,初中85所,一贯制学校35所,完全中学7所,教学点28个。检查中,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共169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21660份,回收有效问卷21639份;采取随机访谈等形式,征求了公众意见。

督导检查组对43个县(市、区)的督导检查意见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检查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督导检查组对湖北省43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省(区、市)应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制定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与国家标准基本相符的省级标准。湖北省结合实际,就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制定了相关指标。督导检查组对43个县(市、区)的相关指标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学校基本达到了评估标准(详见下表)。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办法》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任教师数八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个单项指标均达标)。计算差异系数的八项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差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差异系数的值越小,说明县域内校际间的差异也越小,即学校间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结果:43个县(市、区)的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在0.157至0.621之间;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在0.182至0.479之间(详见下表)。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湖北省根据实际,在实施办法中增加了指标,共28项指标。核查结果:43个县(市、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均在93至98分之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详见下表)。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办法》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需要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湖北省对43个县(市、区)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5%以上。我们此次也设计了问卷,结合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对以上几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湖北省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督导检查组还对43个县(市、区)有关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督导检查组认为,湖北省43个县(市、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督导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主要措施与经验

湖北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去年2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认定,今年又有43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实地核查,完成了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取得了新进展,迈上了新台阶。

(一)加大政府投入,办学条件全面升级

各县(市、区)坚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惠及民生的“一号工程”,政府主导,部门举力,超常发展,强力推进,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一是投入总量大幅增加。43个县(市、区)坚持教育投入“三个优先”:年初预算优先考虑教育、执行预算优先满足教育、年终调整决算优先追加教育,2013年预算内教育经费145亿元,比2011年增加37亿元,增幅34%。潜江市近3年义务教育总投入12.6亿元,年均增长10%。鄂州市华容区2013年投入1.1亿元,生均8000元,校均400万元,相当于过去近5年的投入总量。二是校园校舍显著改善。各县(市、区)统筹实施校安工程、初中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工程项目,强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住宿难、就餐难、饮水难、洗浴难、如厕难”等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武汉市东湖高新区无偿划拨学校建设用地,学校建设预算资金超过10亿元,近几年每年都有3至4所新建或改、扩建学校投入使用。咸宁市嘉鱼县投入2.28亿元,全面推进校园校舍硬化、绿化、文化、亮化和新运动场的“四化一新”工程建设,校园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投资1.1亿元,并将县城中心地带最好的80余亩用于迁建县实验小学和扩建实验中学。武汉市江夏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成效显著,所有学校达到或超过了省定办学基本标准,运动场100%塑胶化。三是教学设施提档升级。各县(市、区)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理化生(科学)实验室、体音美教室、图书室标准配备率达到100%,“班班通”配置率90%以上。武汉市蔡甸区打造教育云示范区,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了课堂同步、课件共享。黄石市铁山区教学器材全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

(二)强化素质提升,教师队伍得到优化

一是加大补充交流。各县(市、区)落实“国标、省考、县管、校用”教师补充新机制,43个县(市、区)近两年招录教师近5000人,全部充实到农村教学第一线。武汉市黄陂区实施“木兰英才计划”,自主招聘教师325名,武汉市东西湖区实施“金山计划”,每年招聘优秀拔尖教师10名。武汉市蔡甸区对到农村学校交流满3年的教师实行职称单列聘任。黄冈市蕲春县优秀教师“刚性流动”,每年交流比例达到13%以上。二是创新培训机制。各县(市、区)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搭建专家讲堂、名师工作室等多种平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武汉市江汉区发挥60名首席教师引领作用,培养青年教师近1000名,覆盖所有学校和全部学科。荆门市沙洋县首席教师每月发放200元岗位津贴,优先参加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黄石市黄石港区实施师德锻造、校长提高、校本培训、名师培养等“四大工程”,着力培养“专家型校长”“学者型教师”。襄阳市的枣阳市围绕“课内比教学”,扎实开展蹲课、磨课、晒课、跟课、赛课等活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三是注重保障激励。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项补贴和住房保障制度,教师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武汉市东西湖区按每人每月300元标准发放农村教师补贴。宜昌市的枝江市农村教师绩效工资高出城区15%。宜昌市秭归县开展“察师情、帮师困、解师难”等主题活动,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神农架林区每年安排350万元,重奖有突出贡献的农村教师。

(三)注重内涵发展,教育质量普遍提高

一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县(市、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模式。武汉市汉南区“五精四必三清”模式,襄阳市高新区“快乐自学、激励导学、轻松练测”模式,襄阳市谷城县“357”模式,襄阳市的枣阳市“136”模式,黄石市下陆区“五改”模式,都取得较好效果。二是特色办学不断推进。各县(市、区)发掘本地本校人文资源,特色办学亮点纷呈。武汉市新洲区2013年投入4000余万元,对办学特色项目给予奖励,推出书法、国学等80个特色项目,实现“一校一品”。十堰市郧县着力打造歌声、笑声和书声“三声”校园,黄冈市红安县开展“素质教育百花园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品牌。三是评价机制不断完善。各县(市、区)坚持以质量评价为抓手,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武汉市新洲区推行“后30%学生”质量评价制度,全区中小学生品行合格率、学业检测合格率、优秀率均稳步提升。荆门市掇刀区建立“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社会评”“五评”机制,提高师德水平。黄冈市团风县、孝感市孝昌县积极探索教学教研、教师培训、课堂达标和质量监控“四位一体”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宜昌市的当阳市实施质量评价改革,多维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校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四)加强关爱帮扶,普惠政策有效落实

一是关爱特殊群体。各县(市、区)把关爱特殊群体作为重要民生工程,纳入政府保障范围。武汉市洪山区探索建立了贫困生“零收费”、留守生“零距离”、随迁生“零障碍”、学困生“零负担”、残疾生“零拒绝”的义务教育入学“五个零”模式,做到特殊教育全覆盖、务工子女全接纳、留守儿童全关爱。武汉经济开发区落实“两为主”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率和公办学校就读率均达到100%。二是解决特殊困难。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在全省率先设立“孤儿学生救助基金”“特困学生救助基金”“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基金”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保障了每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武汉市江汉区每年投入近400万元,租用公交专线车30台,免费接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宜昌市远安县每年安排20万元,为1000名困难学生补助交通费。襄阳市谷城县每年安排50万元,解决库区学生乘车(船)难问题。神农架林区每年安排120万元,补助寄宿生交通费和高寒地区学校取暖费,全区近一半的学生受益。三是创新关爱制度。荆州市的洪湖市校车管理市场化,1.2万名学生交通安全得到保障。黄冈市红安县2014年投入3000万元,所有走读学生享受了普惠性校车服务。随州市的广水市大力推进“一价制”营养配餐,所有学生享受一样的饮食服务。黄冈市英山县建立留守儿童之家37个,注重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五)创新体制机制,均衡发展有力深化

[1] [2] 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http://chuzhong.ljyz.com.cn 初中网

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其真实性与本站无关,请网友慎重判断

最新资讯